返回第五场 即墨之战(第1/4页)  较量:中国历史上的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千头火牛的胜利

    时代背景

    战国中期,中国的土地上并存着七个国家。其中,实力最强的是秦国和齐国,秦国位于西部,齐国位于东部。分布在两个强国周围的小国,经常要受到这两个大国的侵扰。公元前318年,位于齐国北部的燕国发生了内乱,这场内乱起因于燕王哙没有按子承父业的传统把王位传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燕国国相子之。这件事引起了燕太子平的强烈不满,于是,就纠集自己的势力和国相子之展开了搏斗。这原本是一个国家的内政,跟别人没什么关系,然而,就有人瞅准了这个机会,想趁乱打劫。公元前314年,齐军用了50天的时间长驱直入攻下燕都蓟今北京,杀燕王哙和国相子之。后来,由于齐军在燕国大肆烧杀抢掠,燕国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准备出兵救燕,齐军被迫撤退,燕太子平即位为王,即燕昭王。燕昭王登上王位后,广招贤士,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准备报齐破国之仇。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湣王即位。齐湣王在位期间,连年发动对宋、楚的军事进攻,国力消耗严重。

    虽然已经过了近20年,燕昭王并没有忘记国仇家恨,他也想趁这个机会报仇,但从燕国的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看,燕远不如齐国,单凭燕国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战胜齐国。面对这种实际,燕将乐毅和燕相苏秦提出了争取盟国,孤立齐国;并怂恿齐国灭宋,以加剧它与各国的矛盾,尔后联合各国,大举攻齐的战争方略。燕昭王采纳了乐毅和苏秦的这一策略,并积极创造条件付诸实施。为了实现攻齐报仇的目的,燕表面上臣服于齐,并派苏秦入齐,进行离间活动,取得了齐湣王的信任。齐国被燕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松了警惕,对燕不加戒备,甚至还把用于防御燕国的军队从齐、燕边界全部撤到齐国的腹地。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约齐王同时称帝,结成联盟。燕再次派苏秦至齐进行离间活动,劝说齐湣王撕毁齐秦盟约,废除帝号,而后伺机灭宋。湣王果然被打动,于十二月废除帝号,转而与各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帝请服”。齐湣王取得攻秦胜利后,又经过三次战争,灭掉了宋国。邻近齐国的宋国,土地肥沃,生产发达,其大商业城市定陶的巨大税收,尤为齐、秦、赵三国所垂涎。宋为齐所灭,不仅加剧了齐同秦、赵各国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了齐与各国的矛盾异常尖锐。燕利用这种形势,积极活动,终于和各国结成攻齐联盟。此时,燕国攻打齐国的战略环境已经形成。

    人物评析

    田单,生卒年不详,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秘书。后来到赵国作将相。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出兵攻占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只剩了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田单率族人以铁皮护车轴逃至即墨,成为即墨之战齐军的主要指挥官。

    乐毅,魏国名将乐羊后代。乐毅有贤才,好兵法,甚为赵人器重。赵武灵王时期的沙丘之乱以后,乐毅离赵而至燕,被任命为亚卿。他建议燕昭王联络赵、楚、魏等国共同对付强齐,遂被派往诸国行合纵之事。公元前284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大败齐军于济西。此后,乐毅与韩、秦两国之兵回国,魏入略宋地,赵得河北地,乐毅独率燕国军队追逐败逃的齐军,直至齐都临淄。攻占临淄之后,尽取齐国宝物、财物、祭器运往燕国。燕昭王大喜,亲至济上劳军,乐毅被封为昌国君。

    骑劫,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即墨之战后期燕军指挥官。

    交战过程

    公元前284 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军,加上秦、赵、韩、魏的友军,开始攻打齐国。乐毅身先士卒,带兵跑在了秦、赵、韩、魏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