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三十八章 回不去了(第1/3页)  逆水行周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临近年底,家家户户忙着过年,门下省政事堂内,关于明德律的讨论也接近第一阶段的尾声,一场总结会拉开帷幕。

    所谓第一阶段,是公布明德律草案,然后征集各方意见,自入秋以来,各方意见如潮涌来,围绕明德律诸分篇各条款的辩论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现在,到了总结的时候,相关意见汇总之后,会作为下一阶段修订律法的参考。

    今日的总结会,与会者除了天子、三高官官及有资格出席政事堂会议的人员外,还有许多官员和学者,他们都是作为修订律法各方意见的代表,应邀出席这次会议。

    国子监博士徐文远亦在其中,他之前发表的民律出,忠孝亡一文,代表了许多人对新律的看法,所以此次总结会,徐文远受邀参加。

    又有许多在此次大辩论中持各种鲜明意见的官员及学者受邀出席会议。

    如此安排,就是为了让朝廷更好的汇总各方意见,以便将争论的条款逐一落实,方便进行下一步的修订,与此同时,也是为了说一些不方便公开讨论的话题。

    报纸上的辩论,无法涉及机密内容,只有在政事堂会议上,一些不会对外公布的资料,才会发放给与会人员翻阅,而明德律的编撰者们,就是要用这些资料,来进一步说服以徐文远为代表(之一)的反对者们。

    此时,讲台前放着一台巨大的机器,宛若小房屋,徐文远看着手中资料,又看看这机器。

    他不通机械,却能看得出这玩意是纺纱机,因为其中密密麻麻排列着大量纱锭,还有宛若蜘蛛丝般缠绕着的纱线。

    手中的资料,证实了他的猜测这是新型纺纱机,名为“走锭纺纱机”,为最新的改进型。

    放在政事堂里的这台纺纱机,实际上是纺织学校的教学用机,翰林院大学士(工业领域)林有地,站在机器前,向与会人员介绍这台机器。

    走锭纺纱机,精妙之处在于纱锭是会“走”的(有移动部件),当然,操作工也得跟着这移动部件“走来走去”。

    走锭纺纱机最初诞生于黄州西阳,为水力驱动,一开始是麻纺机,能够同时运转三百个纱锭。

    这种纺纱机,相对“旧”式纺纱机的优点有两个,一是运转的纱锭明显多了许多,二是纺出来的纱线既细又坚韧。

    所以,走锭纺纱机被人发明出来后,很快便推广以及改进,既可以麻纺,也可以棉纺,许多织造司下属工场,都渐渐用上了这种新式机器。

    经过数年的发展,最新改进型“走锭纺纱机”出现,这种新型机器以蒸汽动力驱动,每台机可以同时运转一千个纱锭。

    这就意味着,一台机器顶得上一千个妇女用传统的手动纺纱轮(只有一个纱锭)纺纱。

    受邀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如同徐文远一样,手里拿着资料,看着这台庞然大物,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纱锭,只觉有些难以置信。

    按照林有地的介绍,如今全国各地,使用或者即将使用的走锭纺纱机基本型以及改进型,其累计的纺纱能力若以纱锭数量计,已经有四百万个纱锭。

    这意味着,有四百万个家庭妇女被机器取代,告别了在家纺纱的生活状态。

    男耕女织的生活,“女织(纺纱织布)”已经一去不返。

    但是,新的“女织”已经出现,那就是各地纺织工场雇佣的女工,其人数逐年快速增长。

    自明德元年以来,麻纺行业发展很快,与此同时,棉纺行业的增长速度更快,到了现在,根据织造司的统计,去年一年棉纺行业的营业额,已经超过麻纺行业营业额。

    棉花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尤其在陇右地区,棉花种植园数量及规模的增长速度,位居天下首位。

    不过,棉纺和麻纺并不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