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章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七)(第1/3页)  纵横初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庸》是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之道,中和也,恰到好处也。那么说什么恰到好处呀,说的是仁义礼三者,这在论语中也有所体现。仁者,在家是孝,在外为悌,为人的时候是善心,但如果过度了,对侵略者也有仁吗?对禽兽不如的人也应该仁慈吗?如果说有仁,那此时的仁最多就是弄死算了,不虐待你就是仁了,因为行仁而伤害了自己身边人的利益也叫仁吗?这就是孔子反对墨子的兼爱的原因,兼爱者,助长恶人气焰也。与人交往,应该有仁心,不能有害人之心,对人好,依于规矩(礼),如果各种花样跪舔,就是谄了。另一方面讲,仁的中心思想是善,是对他人好,但对谁好,也得有个度。所以仁依于理,过则不行,此仁之中庸也。

    义之中庸,义者,义务也,本份也,本职工作也。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序的,和谐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为有道。国家的安定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的协调发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此之为义也。国家昏乱无道,遭殃的绝不是上层社会的那批人,而是普通的老百性,所以,孔子提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职责者,义也,你不能因为你的义,而陷别人于不义,所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说的还是大事,具体小事上说,你见到有个流氓欺负小姑娘,你的义是喝止这种行为,实在不行可以报官府,呼叫别人吓退做恶者。但如果你什么事都不做,是义之不及也。又或者是你上去就动手,如果打不过流氓,你被虐了,你就是个傻子了,如果打的过,把流氓打残了甚至打死了,这就是义之过也。这是义之中庸。

    礼者,规矩也,法律也,制度也。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都需要守各自的礼,各自的规矩,礼出于对人的尊重,止于自己的尊严。与朋友交往,有信为本,依礼而行,礼不及了,待慢朋友,礼过了,就是媚,伤害自的的尊严。对一个国家来,法律及规章制度等,同样是礼,就是对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最基本约束。这种礼过了,就残害人民,造成积怨,这种礼不足,就会造成民众骄横谩法,正义得不到申张,弱者得不到保护。再有一等,就是在行业里,出于对既得利益者是私心,刻意制订繁琐的规矩,使行业因循守旧,制度僵化,皆是礼之过的原因。

    所以说,中庸之道,非是中庸之中庸,也不是什么持中间的中庸,更不是碌碌无为之中庸,中庸者,是仁义礼恰到好处之中庸也,弄懂此中庸,才能真正明白儒家,明白孔子之儒。三纲五常也,皆是仁义礼之过也。非中庸也。只有读懂此篇文章,才能学儒学,如果儒学仅仅只有三纲五常,君君臣臣,那么儒家凭什么敢喊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者,仁也,为生民立命,义也礼也,为万世开太平者,教化众生,仁义礼也。”

    这是《中庸章句》中写在“序”之后的半白话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论中庸之道”,从仁义礼三方面剖析中庸之道。

    这篇文章怎么说呢?叫人粗看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但其实是与当今世人以为的“中庸之道”大不同的。只是,此文站在道德观念的高点,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反驳抨击的点。实在是如鲠在喉却又无法吐之啊。

    所谓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者,公允c折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