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千秋传承C(第1/2页)  旷古绝今一樵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七八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有智先禅师的悉心传授,

    有五祖后山晤面时的关键指点,

    加之牢记了圆梦师父的切身告诫更八个月来的“用志不分”,

    慧能坐禅的功夫,可谓进步神速,可今晚为什么就有些静不下来了呢~~

    大师昨天脱鞋擦偈并“亦未见性”的断语,今日午后突临碓房“米熟也未”的见问,更那三下轻击碓杠的声音,此刻于慧能犹萦耳畔,在心深深

    ~~昨天大师何言“亦未见性”?

    想夏末某日,大师于山顶语重心长: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人,识心见性,本是学法之由,得法之益。

    佛法如筏,

    人哪有本心本性己识再来学法的道理,所以大师此谓乃指人之出家及以佛法为百年荷担之学了,或也正因为如此,大师于己才更是良苦用心吧

    天下人食五谷c处六气c秉七情无出其外,但感病却因人而异,不就在人的体质天生就有许多的不同吗?

    医者若无视这种本有的差异,同病之时之中,那同方同药既可救人,有时或亦会因之于人有误的吧

    人,

    “世间流浪,其性不同,

    所趣各异,想念非一。”

    佛乃大良医,知病而说药。

    一人一世界里,那出家当然亦人百年的一种非常之性c非常之趣c非常之念c非常之缘更过隙人生c刹那生命成就的一种非常之径了。

    因此,

    一般而言,伽蓝袈裟,不仅无益通常人生,更或一种鲜活生命的自戕吧?

    大师前后于己开示的深深用心,实实着落,是否亦在这里呢?

    因为人学法得法,终在展开百年生命,成就一己人生,人不洞然此中的因缘本末,志趣根本,那于学法之人“亦未见性”,还真是鞭辟入里的吧

    ~~可大师今又何究“米熟也未”呢?

    想深秋某日,大师于山颠目光深邃: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c天人师c佛!”

    何谓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人于世,天地有我,抗志高节!人又岂能将自在身心囚于贫贱c卖与富贵c屈从威逼。

    但现实面前,又几人能承载此中之志c承担此中之节更不惭不愧为人的一己本心

    何谓天人师?

    天本美好如意的寄托,人本天地钟毓之独灵。

    可那美好如意,只代代神话,

    而独灵之人,亦万类痴愚丑恶的极至吧?

    人若有存美好,谨遵本心本性不作诸恶,奉行众善,并于中自净其意,不但堪为世人楷模,假如真有神仙,想必也定会从天而降为之五体投地的吧,可千百年来,世间又几多天地共仰之人呢?

    人的美好之心,

    人的独灵之性,

    人的丈夫意气及为天地立德的壮阔理想,或人皆有存的吧,但又几人于中冰鉴且于中有所成就呢

    佛者觉也,此觉不仅是于诸法本相穷原竞委之明,或更在生命之志的清醒筛择及人生得失的竭力存真吧?

    “米熟也未”过程之中的去壳吹糠与人识自本心c见自本性并由此成就一己人生更生命的至真至正,或也有相通相近的道理吧

    或许,

    人只有洞然了万法寂灭之中人无住无得本净的心性,才能将一己小我完完全全融入这不生不灭永恒美妙的世界?

    或许,

    人只有因之彻底净除了身心里外一切患得患失之杂,才能真正显现并不遗余力去成就人心比天地还要更广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