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六章 不给面子的宋国执政(第2/4页)  春秋小领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辞谢宋国国君的祝酒——原本的时空中赵武因为在第二次弭兵之会对楚国大踏步的退让以至于和平协议虽然缔结但华夏的尊严因此丧尽所以赵武对自己产生了一种厌恶情绪他的回答是:我每天朝不保夕日夜忧虑能够保全尸首葬入九原公墓已经足感欣慰了哪敢担当宋君如此隆重的颂祷。
    “朝不保夕”这个词正出于赵武这句回答。
    现在的时空中赵武举杯逊谢:“我赵武怎敢享用王者的颂祷词宋君太过客气了令我赵武惶恐不安请停了这祷词吧。”
    原本的时空中赵武说出朝不保夕的话一旁的宋国执政、司城(首都警备司令)子罕马上对从人叹息说:“元帅要死了他年纪轻轻竟然说出这样沮丧的话仿佛一个垂暮的老人他怎能不死?”
    “垂暮”这个词出于子罕的私语。
    现在的时空中子罕叹息:“泱泱乎大人哉(气度恢弘进退有节赵武子是个大人物啊)!他胜不骄败不馁晋国此后要想不兴旺恐怕很难啊。”
    向戎在旁边接话:“我看是:赵氏想不兴旺恐怕很难。然而赵氏兴晋国得兴不正是我宋国的福气嘛?”
    子罕欠身——他本来做出的是离座避席的姿势但因为赵武避席到了台下身为主人子罕不能再站在场中央与赵武并列所以他只是欠了欠身做出避席动作而后严肃的回答:“我宋国哪里有什么福气这只能说是我们的幸运。”
    其实赵武在春秋那么久了他还是没有适应春秋时代人的思维模式。
    在春秋时代虽然格外讲究尊卑秩序但春秋人从不拿超越前人当作一件禁忌的事情。春秋之后或者说宋以后中国人才开始画地为牢处处模仿着过去重复着过去。比如书法家以重复前人为最高标准诗人以写得像唐或者像宋而沾沾自喜……
    赵武回避宋国国君的祝祷他是出于对先贤的尊重但在春秋人看来超越先贤才是他们这一辈人应当做的。细论起来赵武在为周王国开拓疆土这件事上功劳确实超越了周王室所有的先贤并且赵武这次压迫楚国低头实际上他打破了其后中国诞生的一个恶劣习惯——词语弱化的习惯。
    在春秋早期一直到赵武现在所处的时代“王”这个词都是神圣的是天下共主的标志。而真实的历史上第二次弭兵大会造成的一个恶例就是“王”不值钱了赵武默许了楚王以周王之外另一位“王”的资格称霸天下使得“王”这个词语的神圣受到践踏于是后来人们只要觉得自己国力强了便纷纷想要称王。
    到了战国时代首先爆发的是“五国相王”事件。连中山国这样的一个小国都觉得“君”的称号与自己的国力实在不相配必须称王才能显示自己的国家地位。
    于是战国时代各国纷纷称王“君”的称号成为一个普通尊称再到最后“王”的称号泛滥成灾以至于现代社会里一个小流氓在一条街道上无人敢惹就敢自称“霸王”。
    赵武这次让楚国称臣只是其中一个成就而他压迫楚王去掉王号从此以一位国君自居这一举动维护了“王”的神圣性使得词语弱化的恶例因此推迟了很多年。
    所以他这次“城下之盟”对于文化上的贡献其意义远远超过开疆拓土。
    宋国两名重臣说话间他们的国君已经拱手招引赵武重新回到座上——作为“诸国之伯(霸主)”的“冢宰(执政)”赵武的行政级别是与小国国君相等的在正式的场合中招待赵武的工作必须由国君出面而宋国两个执政就显得级别不够了。
    赵武在宋国国君的引导下重新回到座位上。向戎舔着脸出列向本国国君祝酒他先是长篇大论叙说了一番自己的劳苦功高……没错他确实劳苦功高真实的历史上向戎的外交斡旋促成了第二次弭兵大会使得宋国从此摆脱了楚国的侵略威胁。而现在的历史当中向戎的功绩更大他使宋国的国土面积扩张了一倍并鞍前马后、寸步不离的尾随赵武迫使楚国去掉王号彻底向周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