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执掌大明 第二十六章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第1/3页)  大明之帝国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tbagtatbagt被朱厚照这么一说,反对科举改革的人谁也没敢出来再说什么,毕竟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和义,何谓仁何谓义,朱厚照刚才借用老子的道德经也说得很清楚,站在国家层面,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即为仁义,谁也挑不出错。孔夫子固然是集大成者,但是经过孟子的完善,儒学才算是真正形成了一个学说,到了宋朝,再次由濂c洛c关c闽诸大家的发扬光大,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儒学发展至今,因为独霸士林,所以造成其他的学说几近消失。
    牟斌悄悄进来,走到金銮宝座左边台阶,对着谷大用打了个手势,谷大用看了看百官,默默退后几步,接过牟斌手里的纸条,又悄悄放在了朱厚照的御案上,朱厚照展开一看“林正阳,山东人”。寥寥几笔,没有太多的信息,朱厚照皱起眉头,按刚才的反应和林正阳本人的气质来看,绝对不应该是寂寂无名之辈,为何锦衣卫查不到有用的信息呢朱厚照脑海忽然闪过白莲教。
    朱厚照心思急转,忽然指着那位儒生说“朕很欣赏你的才华,廷论结束后,朕希望能继续与你探讨儒学”。
    林正阳狐疑,不知道朱厚照这么说是什么意思,他很想拒绝,朱厚照笑着说“你们刚才不是说君为臣纲吗”一句话就将林正阳到了嘴边的话吞了回去。
    廷论至此再讨论下去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朱厚照笑眯眯的说“谁还有不同的论点,可以提出来,朕有言在先,若是你们提不出新的论点,那么廷论结束之后,希望你们不要再阻挠科举改革,否则别怪朕不留情面。你们可以不支持,不闻不问,但绝对不能阻挠”。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请陛下解惑”,朱厚照定睛一看,发现此人有些眼熟,谷大用在他耳旁轻声说“陛下,这是弘治十二年的探花戴文星,您当初钦点的”。朱厚照恍然大悟,怪不得如此面熟。朱厚照伸伸手,示意戴文星继续说。
    “太祖推崇程朱理学,开创八股取士先河,陛下现在推翻八股取士,是认为太祖错的吗”此话一出,满朝哗然,虽然很多士子和官员都想如此质问朱厚照,但也只是想想,谁也不敢问出来,毕竟此话极为诛心,有意挑拨皇家的底线。偏偏戴文星就问了,而且丝毫没有心理负担,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不出声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自己已经沉寂了六年时间,品级一直没变过,已经到了翰林院混日子,退无可退,迫使他破釜沉舟。
    朱厚照不以为然的说“在座的谁能告诉朕,这个世上有完美无缺的人吗古人曾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太祖不过是淮西一介布衣,浴血奋战才换来天下,大战过后人心思稳,太祖采取八股取士是考虑到需要尽快稳定朝政,安抚百姓,这在当时来说是可行的。时移势迁,八股取士已经不能满足朝廷人才的任用,所以进行改革何错之有朕现在将吏员纳入朝廷管理,提高官员俸禄不也是一种改革吗不也是和太祖治理朝政的方式相违背吗那为何你们又支持朝廷的体制改革呢”
    再一次哑口无言,戴文星很想大声说“我们不需要变革”。但他也很清楚若是自己这么说,自己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没有谁会和利益过不去,朱厚照厉害之处就在于秉承了后世太祖的政治aanb斗争精髓,团结大部数人,打击少数人。这世间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利益,朱厚照把体制改革和科举改革放在一起推行,就是要达到团结底层官吏和百姓,打击士绅势力。
    刘大夏见没人再出来提出新的论点,站出来朗声说到“各位,老夫还有内阁所有成员也是八股取士而来,但自从出仕为官后,方觉得八股文章再好对于政事的处理毫无帮助,老夫犹记得刚到兵部任主事时,要计算粮草,兵饷等等,这些涉及算术。到了广东任布政使,老夫亲自去到田地和百姓学习如何处理农事,儒学教会老夫懂得礼仪尊卑,但教不会我们农事和算术,古来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