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六十五章 黄雀在后(第1/2页)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辽国中京道西南部的北安州位于古北口以北,是挡住金军进攻南京道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金军陆续攻占辽国中京道的许多州城后,败逃的辽军纷纷退避到了北安州,复聚于辽国四军大王萧干的麾下。

    北安州本是五代十国时期,辽国为了安置北迁的汉人而修建的一个城市。

    此地介于中京大定府与南京析津府之间,有许多陶瓷匠人聚居于此,城外修建了许多官窑、民窑,乃是辽国有名的陶瓷出产地。

    因为陶瓷生产和买卖,北安州虽小,却是一个富庶的城市。

    然而随着数万辽军败退于此,北安州的宁静被打破了。

    为了拱卫南京道,四军大王萧干收拢整顿各地的败兵,紧急加固了北安州的城防,欲在此地坚守待援。

    在北安州的东门城墙上,悬挂着三颗面目狰狞的人头。

    那三人正是在金军偷袭中京大定府时,并未抵抗就放弃了中京大定府,带兵逃到北安州的三个契丹族将领。

    萧干初到中京道时,对管内诸将采取的怀柔安抚政策。对于丢失高州、恩州的辽军将领,都没有治罪。

    可是,在萧干亲自领军出征时,这三个留守中京大定府的契丹将领却轻易丢弃了自己防守的城池,害得萧干腹背受敌,大败亏输。

    此时萧干收罗了不少溃军,为了整肃军纪,就拿这三个临阵脱逃的将领开了刀。

    三颗血淋淋的人头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城里城外的辽军都军纪严明了许多。

    然而,萧干站在城墙上望向东方,眉头依然紧锁,心中也是波澜起伏。

    就在方才,南京析津府来人,给萧干带来了一个大为不妙的消息。

    将南京析津府作为临时都城的天祚帝耶律延禧得知中京大定府失守后,害怕金军乘势直下南京析津府,就带着自己的后妃、儿女及近臣萧奉先等人离开了南京析津府,向西跑到西京道去了。

    这个皇帝自从在护步达冈兵败,葬送了七十万大军后,似乎再无亲自领兵与金军对抗的勇气。

    前期放弃了上京临潢府,如今丢失了中京大定府,皇帝不思励精图治,却是再次逃跑,要将南京析津府也拱手让人?

    萧干心头的愤懑渐渐积累,对天祚帝当真是大失所望。

    幸得萧干及时封锁了皇帝离开南京道的消息,未让诸军得知。否则,只怕辽军辛辛苦苦积聚起来的一些士气,也要丧失殆尽了。

    前方探马回报,东方发现了金军的大队骑兵出了泽州,正向北安州杀来。

    为了迟滞金军的进军速度,萧干派出西部节度使讹里刺和特虎父子,带领一万奚军驻守在车河边的牛山馆,依托车河与牛山建立了第一道防线。

    北安州城小墙低,不足为凭,萧干将大军在城北与城南各扎一营,与北安州形成犄角之势,准备隔着滦河与柳河迎击东边的金军。

    就在萧干忙着布置防线时,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意外发生了。

    牛山馆,萧干寄予厚望的西部节度使讹里刺被耶律余睹说服,带着儿子特虎与一万奚军投降了金军!

    耶律余睹长期管辖辽国中京道,讹里刺也曾经是他麾下将领。耶律余睹携金军大胜之威在阵前对讹里刺晓以厉害,许以高官厚禄,成功地策反了讹里刺与特虎父子。

    天祚帝耶律延禧杀死文妃萧瑟瑟,逼走上京留守、东路都统耶律余睹的恶果终于显露头角。

    耶律余睹在辽国贵族中交游广阔,与许多人都亲近。他这一路西行,说降了许多辽军守将,为金军能够长驱直入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讹里刺与特虎父子投降金军后,被出征北安州的金军主将完颜宗翰划归于在耶律余睹的麾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