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93 章(第1/4页)  文学入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一天是个阴天。

    天色蒙蒙晦暗, 狂风大作,明明是正午时分,却黯淡如黑夜将至。

    齐州第二小学选址在河边。

    沿河栽烟柳,环校种桃花。校门前像个大花园。

    如果是春日阳光下, 正合娇嫩的小孩们戴着小黄帽, 像小鸭子一样穿花拂柳, 悠然来往。

    但此时,阴天下,寒风刮面,柳树叶黄、桃花枝残, 便十分萧瑟凄凉,更显得校园寂寂无声, 往日吵闹的学生们缩塞在教室里浑身发抖,一声也不敢出。

    校门外。以第二小学为中心, 方圆十几公里的居民都被疏散了。

    军用皮卡一排并一排,将宽阔马路占完。

    齐州驻军的坦克已经开上了城区。

    荷枪实弹的武警、解放军里三层、外三层包围了这所小小的学校。

    校园内, 六只古怪的巨大鸟类则或蹲在教学楼顶, 或盘踞在操场。

    怪鸟中体格最小的一只也有七八米长,通体偏暗红,利爪雄翅,尾羽摇曳, 形容类鸭非鸭。

    最为令人震悚然的是——它的禽类身躯上却顶着人类的头颅, 而且是十颗。

    人面鸟身、十脖九首。

    只是正中的一颗头被拦脖咬断,头颅不知去向,从空荡荡的腔子里往下滴血。滴下的污血,一沾校园里的树木,便令其枯萎。

    余下的九张人面死人般的惨白, 朝向九个方向,或笑或哭或怒或喜或悲,纯黑眼睛贪婪至极、眨也不眨地盯着教室里的孩子们,口中呼哧吐幽绿毒烟,

    它们盘踞校园,竟似将其当成了巢穴与餐盘,各距一角,时不时弯下脖颈,试图从教室里叼出几个学生。

    ——但它们只要有动作,空气里就会闪出火光,起震耳欲聋的炮击声、枪弹噼里啪啦声。

    炮火精准地打往它们的断脖处。

    怪鸟们的羽毛极为柔软坚韧——能弹开炮弹。但炮弹摩擦处的火光和冲击力,让它们也不堪其扰,颇为吃痛。何况它们的断头处本就是弱点,怪鸟们不得不放弃学生们,旋羽遮挡断脖。

    如此几次,怪鸟们戾声仰天而啸,愤恨地盯着校门外的小人们,一时不敢再轻举妄动。

    但它们张开巨大的翅膀,锋利的爪子紧紧勾着教学楼,绝不肯主动放弃“食物”。

    校门外们的军人也顾忌被它们“挟持”的学校师生,它们停下啄食,他们也就停下射击。

    双方一时僵持不下,硝烟味弥漫在桃柳间,久久不散。

    齐州市特安局局长姓鲁,正在现场调动指挥。

    特殊安全局的人都要熟读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时常要上文学史的课,当然知道这是什么。

    鲁局长长吐一口气:“九头鸟。”

    《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里说: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酉阳杂俎·羽篇》写: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

    《岭表录异》则说: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这三篇都是唐代的著作,可见关于“九头鬼鸟”、“鬼车”的传说由来已久,至少在唐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地方性的、有某些共通点与差异性的普遍传说形象。

    事实上,九头鸟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其滥觞可以追溯到先秦时候的楚文化,甚至可以上溯到夏商时期。

    商代“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以玄鸟、凤等为代表的,对鸟类图腾的崇拜,并未随着商代的消失而灭绝。它在中国广袤文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