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4、第24章 如痴如狂(第2/6页)  我在诏狱看大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哥模样的人,正背着手,露出一副傲慢的表情看着他们。

    老头低下头不再多话。倒是中年人,嘴里不满地嘟囔了几句,邓翔听得也不甚明白。

    “我们老爷的官大得很。你们寺庙城外的田多,多的过我们老爷?我们在城南有几百亩地,家中的佃户有二十多户人家。你们这破庙,比得上么?”

    “几百亩地,十多家佃户就敢炫耀?那你见到上千亩地,一百多户佃农,岂不是要吓死?什么老爷,什么官儿,穷酸!”

    那中年嗤笑一声,转过身去,不再回答。

    “我呸!你还不是给人种地的,真当自己是地主呐!”

    邓翔摆出一副十足小人嘴脸,朝他们背后啐了一口,往杨休羡方向走去。

    “大人,这个寺庙有问题,‘影射’的农田居然都上千亩了。这两个人也都是外地人,不是应天府人。”

    走出后堂范围,邓翔低声在杨休羡身边说道。

    本来他们来查广济寺,是认为它和慈悲庵有些关联,可能找到有关宋嫂母女的线索。

    没想到居然套出了这么重要的情报。

    杨休羡脸色很是不好。

    先不谈那上千亩的农田能够逃脱多少税收。就一百多户佃农的存在就足够称得上是一起大案了。

    正常来说,会在寺庙里或者周围帮忙和尚们打理田地的,只有附近的村民。有的小庙、苦庙甚至都是和尚们亲自躬耕,对他们来说,劳动是最重要的修行。

    而这个广济寺,从重新修复到如今,前后也不过才八年而已,哪里来的上百个佃户依附与它?

    唯一的可能,就是流民。

    流民,隐射……

    一想到这两个词,杨休羡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

    大明王朝从创建伊始,到最终灭亡,前后国祚二百七十六年。而流民的问题,就足足困扰了这个庞大的王朝二百七十六年。

    明末大乱,李自成拥兵自立,将这最后一个汉民族的皇权政体最终毁灭。

    其中,有小冰河的冷气加成的原因,有女贞部族兴起的原因,有东林阉党之争的原因。

    但是流民问题,也是压在它这匹巨大骆驼上的一根重要的稻草。

    洪武大帝定鼎中原之后,就设立了非常明确的户籍制度。

    这套制度,在华夏大地上,可谓源远流长。

    根据《尚书》记载,早在殷商时代,政-府就已经开始对人口进行统一登记、管理。《汉书》中更是记录了韩信依靠先秦时代的“咸阳老档”来管理新生的汉王朝的掌故。

    经历过元末流民大乱,并且以此发家的朱元璋,自然不会允许自己一手擘建的皇朝,毁于下一个流民起义。

    于是,在明朝建立后不久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在承袭部分元代户籍制度的情况下,创建了“里甲制”。

    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管理人民。并以此为滥觞,建立了几千年来封建王朝中,最最严格的籍贯制度。

    并且在南京玄武湖上,建立了管理国家户口档案,收纳天下户籍人口和土地情况的“黄册库”。

    这个籍贯制度,哪怕在六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着生活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

    所谓“籍贯”,“籍”者,名籍。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诏,所有人户应占籍应役。军发卫所,民归有司,匠隶工部。天文、医药、乐部、僧道者,归于礼部。

    “籍”对应的是“

    第24章 如痴如狂

    役”,也就是工作。

    理论上,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不更其役。即使考上科举,也不会改变其役籍,军户还是军户,民户一样是民户,只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