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3章 第83章(第1/2页)  浮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邝接命领兵,贺骞和顾盼之上书附议,沈时焉也只能接受现状,对于顾念之此番一改往日谨慎作风,而是干脆果断的做出了决策,余敏英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户部尚书叶正涟数日之前向文华殿上了折子,以阐述工作为由,详细介绍了大梁国库现状和税收情况,并对未来财政情况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预测,甚至测算了目前国库的消耗承载力。看到这里余敏英心里便如拨云见月般清爽,逢战必先清算国库,李邝和沈时焉吵来吵去,谈什么国家前程,国家大义都是宏观上的嘴炮,银子才是根本,虽然北燕承诺承担军费,但战事冗长,变数繁多,到最后,多半也是大梁自己买单,不算钱,什么都是瞎扯。

    叶正涟没有这么好的眼力见,关键是做这件事得有胆子,有不怕得罪宣德王和沈时焉的胆子,很明显,他是奉命行事,能调动户部尚书的除了顾盼之,恐怕也很难有别的人可以做到,如此看来太后与顾盼之之间出现嫌隙皆属妄言,他们表面上做出渐行渐远的疏离模样以安宗室之心,背地里依然牢牢掌握着这个国家的最高决策权。他们是可靠的联盟,同时也是极端恐怖的存在,长此以往,这大梁江山,还能姓李吗?这个顾虑在余敏英的心里生了根,终有一日,会结成果,不管怎么说,在最后那一日来临之前,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付出。

    顾念之这才知道什么叫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邝出兵北燕仅仅过了四个月,大周与齐国在边境交战的消息就传到了洛阳。她还想着杨延律做了皇帝以后转了性,总算是消停了,没想到他野心更盛,竟然还挑起战事来了。

    其实齐国这些年国势渐衰,内耗不断,而大周在杨延律的治理下除积去患,蒸蒸日上的这些事她也并非没有耳闻,相反,这些消息是她想忽视也无法忽视的事实。先前齐国就曾因为逆贼逃窜之事在边境闹的不可开交,让人不想知道它的窘境都难,而自从文娴郡主嫁到大梁来以后,大周的使臣来的更勤了,让人觉得莫名其妙还赶他不得,消息也就这么流来流去,她甚至知道他们那了不起的大周皇帝已经有了七位皇子和三位公主。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周准备已久,且来势汹汹,势在必得,而积贫积弱,内斗不断的齐国恐难以招架大周的猛烈攻势,割地求和都算小的了,按着杨延律的那个脾气,一旦出手,不把整个齐国搞到手,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二十年过去了,她总不能指望着杨延律经过岁月的洗礼就变得心慈手软了起来,再说,他要是真的如此,也就不会发兵齐国了。果然仅仅过了半年,齐国东境尽入周手,速度之快,攻势之猛,让人瞠目结舌,不寒而栗。

    很快齐国就派使臣向大梁救援,而宣德王还在北燕和匈奴打的如火如荼,纠结之际,大周竟然也派使臣秘密潜入洛阳,搞的顾念之一个头两个大,如果大周的诉求仅仅是劝告大梁不要出手的话,她也就没这么心烦了,杨延律派人向她提出一个新的提案,如若梁肯出兵齐国,与他两线夹击,他愿意与大梁共分齐国。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提案,足以让整个大梁朝廷上的人蠢蠢欲动。他料到了顾念之不会坐视不理,其实倒也不是她喜欢多管闲事,只是如果她放任齐国被灭国,并入大周版图,那么大梁就会在日后的对峙中陷入被动,就像她不能放任匈奴侵占北燕一样,这绝对不是因为她对北燕有什么情谊,完全是出于政治的合理考量。

    如果大梁选择帮助齐国,就要面临两线作战且敌人强劲的困局,但如果大梁选择和大周合作的话,不用太费力就可获得齐国的半壁江山,左右都是要打,出力不讨好还是空手套白狼,结局仿佛是显而易见的。整个事情比较可以的是大周的态度,毕竟现在齐国的东境已落入大周手中,照这样下去,覆灭齐国,指日可待,他又如何能把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