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节 卫所建设(第2/8页)  大明烟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宣府有人照顾起居也不是坏事。定下这个调子之后,朱四郞乐见其成,只要兔子不耽误锦衣卫的活就行了。

    锦衣卫宣府所最大的工作就是招人。

    一边由朱栋负责,由张三兔子等人相辅,在周雄的帮助下,特别是在取得了郑亨的默许之后,锦衣卫一下子从宣府的卫所里招了五百人,按着赛千户的要求,这五百都是骑军,同样的为了服侍好这五百骑军,又从军户中招了八百的辅卒。

    另一边则是胡成在搞,在宣府当地招了锦衣校尉约百人,都是宣府地头上的人,各色人等都有,从江湖好汉到书办到帐房到医生都有。锦衣卫是个大衙门,什么样的人都要有。

    黑牛已经被派着到沙岭去了,同时大洋河村那边也过去了不少泥水匠,这几年大洋河村一直在修路建房,四乡八里的泥水匠砖瓦匠石匠都聚集在大洋河村。开春后大洋河河水涨起,原先需要很多匠人修桥,现在都被提前通知过来干活,新的工程,在沙岭建一座兵营。

    第一批人的五百人兵丁已经到了沙岭,在周雄派来的人的帮助之后,与那些工匠一起丰衣足食,打造自已的兵营。宣府的卫所大多为郑亨所建,周雄那里派来的专业人士很有经验。

    永乐二十年农历八月二十五,西元一四二二年九月十日,锦衣卫宣府千户所指挥使赛福大人终于从京城到了宣府,赛福大人对朱四郞等人在宣府的筹备和准备工作表示满意。原来朱四郞还以为这个锦衣卫千户所成立是个大事,要搞点啥啥活动这类,没想到赛福低调的很。他一到宣府就去拜见了郑亨,然后就带着朱四郞等人真奔沙岭。

    北地的秋天,气候最为宜人,草长鹰飞,这个时代别的不好,自然环境保护的非常之好。且不说朱元璋这个农民皇帝大力推广植树(南京城边到处种树,郑和下西洋造船所用的很多辅料就地解决)。出了顺天府基本上就算是边城,永乐初年,蒙古人时常入宣府打草谷。自宣城向北,一路沿阴山山脉逶迤北上,若是走马,放开来跑,半天就能跑到,现在他们足有三百多人,秋高气爽,一行人走走停停,按着行军的要求,一日有个三四十里也就行了。

    赛福和朱四郞等人是在马上,另外还有两百的兵丁相随,这些兵丁也不是空手,两三人一车都是从宣府采办的物资。

    山路在山谷弯转,凉风习习,还能听到大洋河的哗哗水声,路上风光是不错,赶路看似很惬意,朱四郞却总感觉赛福大人心里有事。

    “四郞,上次大洋河村的那些菜蔬,叔祖大为赞赏,只不过,一时间用不上了。”赛福与朱四郞并辔而行。他嘴里的叔祖,朱四郞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大人。

    “用不上是好事,如今内府已经让村里忙不过来了。前段村里又送了一次菌种过来,看来,宫里是吃出好来了。”话头一转,朱四郞问道,“邸报有言,郑大人此次又携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来归,虽不及去年盛况,却也是和乐融融。怎的,郑大人今年不下西洋了吗?”

    “下西洋国之大事,皇上讨虏亦是大事,此番北征户部已竭尽所能,丁吃卯粮了。今明两年皇上必定还会北征,京里已经有风声了,户部一直都在忙着调集粮草。”

    “赛大人前几日还有言,郑大人下西洋,所费虽巨,可所得也颇丰,每下西洋必有盈余。怎的户部还会不济?”朱四郞问道。

    “此言也不虚,只是下西洋筹办物资之巨,不啻于讨伐。”赛福坦言,“水师比骑军更费粮饷,四郞不知下西洋车船之巨,出海十数日不着陆,吃喝全在船上,用度惊人。”

    原本在朱四郞的认识中,郑和下西洋花费太大,以至于明宣仁之后,兵部尚书居然一把火把郑和下西洋的所有资料都烧了。可身处这个时代之后,朱四郞才知,所传不实,至少从这郑和这个族人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