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节 军锦合流(第1/5页)  大明烟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亨在北边可谓是地头蛇。

    洪武时代,郑亨袭职之后曾随朝庭官员去鞑靼宣谕,回朝之后便升职密云卫指挥佥事。

    靖难初投了朱棣,立有赫赫战功,后封为北平都指挥佥事,北平那时是朱棣的老巢。

    朱棣在南京称帝时亲定靖难功臣次序,他位列第五封武安侯,此后他留守北京。

    永乐元年,他镇宣府,宣府怀来万全等多个军堡卫所便是在他主持下兴建的。永乐七年,他改镇开平,其后又回镇宣府。

    朱棣把宣府这一带的防线都交给了他,明初,这一带地区可谓是饱经战乱,时不时有蒙古人南下打草谷,当地老百姓深受其苦。而且洪武时代为了这一带的发展从江南地区迁了很多人口过来,郑亨在这里不只是扮演军方的角色,更多的宣府镇还是个军政府。从这点上看,郑亨不只是将军之材,已经具将帅资格。

    按朱四郞对郑亨的了解,这位侯爷名声相当不错,至少宣府万全一带大修军堡安置诸多军户没有鱼肉百姓的事,也没听说过郑亨有聚敛民财之事。

    从周雄嘴里得知,回师之后,郑亨便找人查问了朱四郞,结果查问的结果让郑亨大吃一惊,没想到朱四郞在万全左卫混的非常之好,且知道他的人不多。但知道左卫下有个大洋河村的人不少,知道大洋河村的都说那里有江南之誉,物产奇巧,其名甚炽,颇为富庶;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人,知道朱四郞,猎户子,懂财货,有一身好武艺,侠任,好交际。

    明朝实行的户籍制以户籍圈定职业,北地此时大多为军户,也就是军堡囤田,一般军户也只能果腹,然大洋河村却能通南北经济,在大同宣府一带已为膏腴之地。

    这次朱四郞带去的不多的军用物资里,有两样还真入了郑亨的眼,一个就是工兵铲,另一个是匕首。那匕首夜不收可配置,工兵铲则应该大量采购。一般的除了标配的军械之外,将士们会自备些武器,武器是军士的第二条命。用了都说好,能得到侯爷的认可,这个生意可大做。

    大明朝兵器的生产一向是朝庭专营的,内府设有兵仗局。作为将出现的新军械,纳入朝庭的管辖,这会有个过程,在没有被朝庭认可之前,没有被专营之前,大洋河村还是很大有一番作为的。

    不过郑亨真正感兴趣的其实不是这两种军械,军械郑亨是不会去碰的,到时有诸多嫌疑说不清楚。郑亨感觉朱四郞是个人物是因为他带着大洋河村的人致富奔康,同样的也极大的改善了左卫军户们的生活。大洋河村也好,附近的上河村下河村里都栖息着大量的军户,军户的日子过的好了,军心才稳。

    周雄的话让朱四郞有点不好意思,但又让朱四郞不得不佩服郑亨,难得有高级将领有这种认识。

    “四郞有所不知,军户生活困顿,侯爷时有贴补,这次大捷左哨可谓头功,死伤也有数百人,朝庭自有抚恤,可一个鲜活的人就这么没了残了,一户人家也就没了指望。”周雄一脸很诚恳的表情说出这番话,朱四郞意外。

    “左哨又非全是宣府兵马。”按着明朝的军事管理制度,这次北征的左哨,其实只能算是以宣府镇军队为主体的一支队伍,也就是说死伤的人中有一部分平时根本不归郑亨管,只是这次北征在郑亨的麾下作战。

    周雄显然不想多解释什么:“侯爷一向体恤兵丁。呵呵,四郞你莫这般看我,我家里还有几个百战老卒,都是当年跟着我爹的,或伤或残。总有些军卒,不事田地不擅经济,离了军伍,一无所事,日子都过不下去。”

    这一点不用周雄说,朱四郞也清楚。

    “四郞做的好营生,侯爷想四郞帮着那些伤残的兵丁谋个生计。”

    “噢?”朱四郞听了这话一愣,看来郑亨应该很详细的摸了自己的底细。摸底之后,让周雄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