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八章 不可不搏(第1/2页)  心影赤子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风姐姐觉得读者和心音影视的观众有什么不同吗?”

    风晴雪听他如此一问,突然察觉到自己的“错误”。

    “你说得对!确实是我考虑不周。没想到你比我更了解‘市场’,真是难得!”

    孙灵修忙道:“姐姐言重了!这不过是我们出发点不同而已!姐姐对读者的认识那可是我拍马都赶不上的!”

    “能对观众心理了解到这种程度的演员可也是凤毛麟角呢!更别说你对读者的理解也不在我之下。不用谦虚,这几句夸奖你完全受得起!”

    两人都是冰雪聪明的人,有些事情自然是一点就透不必说尽。

    孙灵修明白风晴雪担忧的事情,通过引导反问的方式提醒她读者和观众的区别。

    风晴雪则是在收到提醒后立刻发觉了自己思路的偏差,修正目标对象后理解了孙灵修如此处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尽管读书和看影视作品是两件可以共存于一人的活动,但同一个人面对阅读和影视的态度却可能截然不同。

    喜欢白爽文的读者不一定不能欣赏高雅戏剧;而喜欢严肃文学的人也可能只爱看荒诞喜剧。

    人心总是别扭的,不会在同一个模式里一直行进下去。因为好奇是天性,追求变化和新意是行动中普遍存在的思维逻辑。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兴趣越广泛的人在不同领域、行为中的差异性就会越大。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只有旅行和健身两个兴趣,那么这两者的相关性就会极大。倾向于重复性的训练式健身和自然原野类的运动型旅游。

    而如果一个人爱好游泳、登山、健身、旅行、射箭、骑马……

    我们就会发现每种爱好分别承担其心理的一个侧面,彼此间的差异变得显著可区分起来。

    他可能在游泳里体验长距离高耐力的千米泳,而在骑马里满足短途竞速快感;可能射箭选择了耐心精准的竞技反曲,而在健身里更多尝试趣味性的有氧项目。

    当可供满足的选择很少,人本能的用其满足最迫切的需要。

    而当选择足够丰富,各种需要就会以不同的形式愈加明显。

    了解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

    作品受众的心理分析,可承受的“折磨”程度。

    从前的“肥皂剧”为什么敢不断重复被恶婆婆欺压的受气包媳妇、干重活流产、惨遭丈夫出轨抛弃之类的“狗血”桥段?

    正是由于肥皂剧的受众是广大家庭妇女。

    她们与主角有着相似、甚至相同的身份背景,遭遇的事情也可以很容易地在剧中找到共性和影子。

    代入感天然强烈。

    然而主角那么惨,不是会看起来很难受吗?

    这又关系到另一个心理学理论:

    人们越是幸福,越是喜欢看悲剧。

    而越是不幸的人,越喜欢看喜剧。

    当然大部分人是过得不好不坏,无所谓喜好。看喜剧轻松无负担更方便消磨时间。因此喜剧的受众是远远大于悲剧的。

    而悲剧可以带来更强烈的情感冲击,更持久的记忆和印象。

    因为人脑生来就具有记住伤痛避免未来受同种伤害的本能。

    即使这种“伤痛”是虚假的。

    家庭妇女们在看到和自己相像的主角过得如此悲惨,下意识地就会对比自身,发现自己过得比她好上太多。

    幸福感油然而生!

    听起来很“卑劣”?但这是人类的本能。

    看别人犯傻怎么就会开心?

    因为下意识与自己的对比得出结论:“我绝不会犯这种错误做这种蠢事!”

    优越感油然而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