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5 新朝(第1/2页)  五代霸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朕承天授命,统御天下,承先帝之仁德,继先君之威望,自继位以来,诛灭奸邪,方使天下暂归安宁,今群臣多番奏请,言唐祚已终,请更国号,朕亦思虑再三,从之,改国号为大宋,定国都于洛阳,以长安为西京,太原为,沿用清泰年号…发布檄文,昭示天下…”

    中兴殿,冯道高声宣读着手中的圣旨,李从厚刚回洛阳不过三天,这件事就算是敲定了,以李从厚如今的威望,就算是做这样的事情,也没有人敢说不行。

    然后就是追封李嗣源了,李嗣源的谥号本是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庙号明宗,那是他在后唐时代的尊号了,现在既然是新朝,李从厚自然得给他再重新安排一下。

    “内阁与礼部商议之后,追先帝谥号为高皇帝,庙号,但仍保留先帝在前朝的谥号、庙号等,先帝与武皇义同父子,如今武皇无后人,这也是为了武皇继续享受香火!”

    “朕记得当年兴教门之变的时候,几个皇子都不知所踪,想来是避祸于民间,可派人前往查访,为武皇承继香火,使年年月月得香火供奉。时至今日,他们不必再顾及什么了,事情已经过去十年了。”

    “臣等遵旨!”

    兴教门之变过去已经十年了,十年,在这个乱世,足够长了,就算是找回了李存勖的儿子,也没有什么威胁,对于李从厚来说,那些少年这些年承担的太多了,所以他愿意给他们一个合理的待遇。

    新朝自然要有新气象,李从厚对唐朝纷乱的政治军事体制早就不满了,冗官冗员,职责不清,职权相互揪扯不清楚,当然这不是当年唐朝初期的政治军事体制,而是几百年演变下来的结果,所以李从厚觉得必须要改一改了,所以他结合自己了解历代王朝的政治军事体制进行改革,制定了新的政治军事体制。

    中央官制,以内阁、枢密院分执军政权柄,内阁下辖六部、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翰林院等机构,总领国中政务,枢密院领国中军务,宣徽院,御史台督察风纪,形成两股监察势力,负责监督百官。

    地方制度,以节度使掌几个重镇的兵权,置副使、司马、判官等佐僚,刺史掌地方行政,置长史、诸曹等分掌州府钱粮、刑名、农田诸事物;县置县令统管一县所有军政事务,县丞副之,令置主簿、典史、书记佐之。

    军制上,除保留了原先的节度使之外,在一些重要的军事州置防御使,主州城之防务;在县置巡检,训练乡兵,守备地方;除此之外,在一些军事要塞,也会布置防御使,主持守备,一般州郡则以刺史掌兵权,能够最大权力话的情况,李从厚还是舍得放权的。

    新朝新气象,人事上的调整自然也是避免不了的,内阁、枢密院基本不变,宣徽院略有变动,刘赞依旧出任南院使,而北院使则由赵莹出任,周光辅为吏部尚书,史圭为兵部尚书,刘昫为户部尚书,梁文矩为礼部尚书,马裔孙为工部尚书,郑韬光为刑部尚书,王权为御史大夫,韩恽为太常寺卿,刘鼎为大理寺卿,郑云叟为鸿胪寺卿,张砺为翰林院学士,薛融为国子监祭酒……

    “这治理天下就如同熬粥一般,臣子就是这釜下柴薪,百姓就如同这国内的米粒,这国中的红豆、松子就像是天下的读书人,若没有这些,这就是一锅清汤寡水的白粥,自然没有滋味,有了这些东西,那就有了味道,而贤明之君如同巧妇,能够控制住柴薪的火候,也能掌握水的分量,所以能够熬煮出一锅美味的粥,而中庸守成之君虽然没有那么高的手段,也是能够熬煮出一锅粥,只是这滋味就要差一些,而暴烈之君,不能控制火候,必然会熬糊了,昏庸怯弱君,不能驾驭火候,也是难以熬煮成功的,所以这治理天下之道,看似复杂,其实也很简单,无过于分寸,不张不驰、不骄不躁、不疾不徐,只是古往今来,能够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