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六章昏君(第1/3页)  名传万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养心殿里,兽角香炉里,名贵的香料缓缓燃起青烟,薰得内外皆香。

    林正阳坐在榻上,执黑子,与通玄对弈。

    边上几步之外,有一名垂手而立的文官侍立着,一言不发。

    塌下,通着地龙,用铜管烧热水,顺着管道,运输热量。

    此举对煤炭的消耗量着实有些大了,就算家大业大的林正阳也为之心痛。

    是以,仅仅只有少数几个殿堂里有着供应,而且也只有晚上通上一两个时辰。

    这时,就感觉到塌下渐渐升温,渐渐不需要穿着厚重的衣服,只穿着单衣。

    当然,通玄身有修为,不惧这点寒暑气温变化,有无这个暖气实则都是一般无二。

    “本王重实务,轻诗书,蔑视礼教,厌恶儒术,向来喜好谈论利益,是天下一等一的俗人。”

    “世人爱好诗书,不过是想以此进身,做官掌权罢了,科举制度,本该为国家简拔人才,却沦为儒家一言之堂,实在是荒谬!”

    “有蜀中名士,谏言本王,欲开科举,选拔官吏,定诗书为典·······本王却不愿如此。”

    “本王要的,是能理政,通庶务的亲民官,不是那种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只懂空谈大义,实则百无一用的书生!”

    “爱卿,可有教我?”

    通玄思忖了片刻,缓缓开口道:

    “儒家向来一家独大,由来已有,非一朝一夕乃至于一朝之功。”

    “然则殿下手握重兵,值此乱世,当为新朝定下成例,科考项目,唯殿下一人独专,大可不必在意所谓鸿儒。”

    “此时若不能定下成例,日后更加难行。”

    “王上自是无人敢违,然而王上子孙却无有王上之威,到时难免为儒教把持朝堂。”

    林正阳颔首道:

    “爱卿所言甚是,是该早早定下,以免为子孙忧。”

    “我意编修治政全书》、农经》、算经》、百工》、商君书》、山河河图志略》为主要经典,选拔官吏。”

    “废除等级制度,以评分制度为主,按照答题程度给予分数,总计满分一百。”

    “县试通过三场,分别是算术,地理,农术,都及格者取为童生。”

    “童生可入书院,按入学年齿就读,一年后再考,分别有特殊编纂的教材,如及格后,获准参与郡试。”

    “郡试有六场,算术,国语,物理,化学,地理,农业,六科,唯有六科皆为合格者,方可录为秀才。”

    “秀才,即锦绣之才者。”

    “秀才之上,虚继续进学,在郡中学府深造,三年后可再考州试。”

    “州试增增添商务、政务、百工三科,九科皆为合格者,可录名举人。”

    “举人依旧不授官,需要参与公务员考试,每次只按缺取人,由上到下,按总分高低取用。”

    “即便如此,经考核之后,也只能从最低的公职做起,不可能如同过往一般,直接授予官职。”

    “公务员考试,每年开考三次,并不在首府之地,而是各郡之内按需录用。”

    林正阳相当于将公务员考试,和九年制教育提了上来,实际上跟科举制度大同小异,无非是考试内容不一。

    “殿下,不可啊!”

    一旁侍立不语的一名老臣,扑通一声就跪了下来,不断地叩首,血丝渐渐染红青砖。

    然而无论是林正阳还是通玄,都不加理会。

    任凭他哭天抢地,都是毫无所动。

    “治国之策,在于轻徭役,减赋税,藏富于民。”

    “亲贤德,远小人,行清明之政。”

    “修德行,兴教化,则仁义道德大行天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