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 战局恶化(第1/3页)  大宋帝国风云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战局恶化

    八月初六日,京畿路,滑州胙城,董固镇。

    三天前,李虎到达封丘,与皇帝会合。皇帝本想做个亲征的姿态,把李虎和虎烈军“请”到河北战场,不料李虎将计就计,和西北人联手胁迫皇帝。皇帝弄巧成拙,不得不假戏真唱,北上亲征,但是,河北战局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河北宣抚使李纲竟然在没有征得汴京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调遣岳飞赶赴深州救援姚古,这导致邯郸无兵可守,危在旦夕。邯郸若失,大名府随即处于金军攻击之下,黄河防线告急,京畿更是危急万分。

    皇帝有了借口,天子行营于是在滑州董固镇停下,商议对策。

    初六日,大名府种师道急报,金军渡过漳河进逼魏县,距离大名府不足八十里,请求支援。黄河南岸有杨可世的西北军c辛兴宗的京东军c张师正的胜捷军,随同皇帝亲征的除了负责皇帝宿卫的殿前司马诸班直外,还有刘延庆的殿前侍卫军。种师道恳求皇帝,请调杨可世c辛兴宗c张师正和刘延庆四路大军里的任何一路军队火速北上支援。

    此刻,河北形势异常严峻,看不到扭转局面的机会,假如邯郸失陷,姚古全军覆没,宋军全线退守大名府,也只能力保黄河防线。更严峻的是,国库匮乏,无法支撑持续的战争,所以,摆在皇帝和朝廷面前的现实很残酷,而解决的办法无非两个,一个是议和,和金国谈判,满足金国的需要,以此来赢得喘息的时间,一个是集结所有兵力,在最短时间内与金国决战。

    这两个办法各有利弊。议和即使成功,即使把河北割让给了金国,和平也是暂时的,金国未必给大宋喘息的时间。女真人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大宋忍气吞声的目的,他们势必要乘着对手奄奄一息之际给予致命一击,而不是放过对手,让对手东山再起,所以,议和实际上没有作用,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之所以说主和派其实就是投降卖国,原因就在如此,就在于明明大家都知道大宋陷入了深重危机,大宋没办法击败对手,议和根本不会带来和平,还要去议和,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老底告诉对手,让对手更加肆无忌惮地发动攻击。这不是投降卖国是什么

    第二个办法就是赌博了,不成功则成仁。决战打输了,河北肯定丢失,汴京未必保得住,大宋要南撤,要和金国持续作战,以确保守住半壁江山,但这一仗假如打赢了,那就彻底扭转了形势,即使议和,也不至于割让河北,再起码可以保住现有的疆土,最多不过割让一个燕山府而已,这个损失大宋还是可以承受的,权当大宋没有收复幽燕了。

    这两个策略来源于汴京主战c主和两派,两派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分歧太大,矛盾不可调和。

    李纲做为前任宰相,现在的河北宣抚使,极力主张在河北决战,并因此提出了迁都之议,以确保大宋在河北决战失利的情况下,继续和金国全面对抗。

    李纲的迁都之议是放弃汴京,定都洛阳,以西北长安和东南江宁为陪都。河北决战一旦失败,金军一泄而下,中原就是战场,汴京就是前沿重镇,肯定不能再做都城了,所以迁都洛阳势在必行。中原大战,洛阳未必稳固,所以要再建两座陪都,以便和金国长期抗衡。

    李虎主张决战,并建议皇帝即刻迁都洛阳,一旦决战失败,再迁长安,以确保皇帝和朝廷的安全,确保大宋国祚,而童贯同样主战,但他建议迁都江宁。

    迁都洛阳,即使金军渡河南下,中原陷入混战,皇帝和朝廷还坚持在前线,由此可以激励士气,稳定军心,相反,如果迁都江宁,就有逃跑躲避的目的了,这不但损害了皇帝和朝廷的脸面,也不利于凝聚人心,值此国难之际,皇帝和朝廷以解决财政为借口避难于东南,显然极其不妥。

    河北战局紧张得让人窒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