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番外特刊二:跨越五千年的对话(第3/5页)  大清棋情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发展过程总是熵增的,最后达到热寂,这个理论你知道吧。”

    范昭:“‘热寂说’争论了一百多年,目前没有定论,也有科学家提出可以局部熵减。但是,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关系吗?”

    元神:“好,我们试着从‘熵’的角度来描述一下地球。按科学家的说法,自从地球产生生命进化后,稳定存在于宇宙中有几十亿年了,所以,我们可以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孤立系统,由于温度恒定,不妨视之为‘可逆绝热过程’,熵总量不变。”

    范昭:“也就是说,地球有生命进化之后,地球吸引太阳热量和向外辐射热量稳定不变,熵总量维持不变。行,我认可。”

    元神:“你思考一下,21世纪,人类数量增加超过70亿,那么从总量上来讲,人类这种有序体增加,而且都是低熵的,那么谁的熵增加了?”

    范昭:“嗯?你这个问题角度倒是很新颖!我想想。”

    元神:“我启发你一下吧,野生动植物是不是大幅减少了?”

    范昭:“嗯,这个是事实。熵可以这样考虑吗?有点象宏观经济学。”

    元神:“怎么不可以?系统熵总量不变,有熵减的必须有熵增的。”

    范昭:“哦。”

    元神:“你再考虑一下,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不是导致生物数量种类大幅增加?”

    范昭:“啊?这也能联系上?”

    元神:“那当然。原始地球火山雷电频发,地表无机熵占比高。生命开始进化后,火山雷电渐渐少了,地球内部活动,大陆板块漂移等使得无机熵增加,地球给生物繁荣提供了巨大的有机熵值,生命种类增多,直至出现恐龙时代。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就是这样性质的,生物是低熵有序体,生物种类增多,负熵值增加。简单说,地球熵可以看作无机熵和有机熵两部分组成,无机熵和有机熵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在自己的系统内部流动。无机熵的流动,造成地球不同地方温度不同,出现严寒酷暑等;而当无机熵大部分从地表流入地内时,地表就会出现冰河时期。”

    范昭:“呃,很新奇,好象有点道理,我暂时反对不了。”

    元神:“21世纪的情形呢?”

    范昭:“人类数量大幅增加,造成其他生物的负熵占比减少,所以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等等,这里,你论述熵的概念已经不是热力学中的原义了。”

    元神:“对。‘熵’概念泛指混乱程度,这个是可以拓展的。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被科学家所接收。你要理解,个人活动是有序的,属于低熵物质。但是,人类社会的总体活动是无序,属于高熵行为。人类社会虽然有规划,但是总体上都是在破坏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机器化大生产规模越大,人类社会的高熵行为就越重。想想原始地球的火山和雷电,就清楚了。”

    范昭:“嗯,你说的‘熵’概念很复杂,因为人类社会活动很复杂,不能简单笼统去说。把热力学中的‘熵’借用过来说明人类社会活动,必须考虑人类的生物性。是吧?”

    元神:“对。地球熵总量不变,人类社会发展中占用的熵会越来越多。比如,人类开采矿石,变成各种金属,做成工具,大楼,各种东西,那是高度有序的,是低熵物质,但是,地球表面的熵却在增加。人类认为的有序社会活动,在自然中却是无序的,用科学家的话讲,是在破坏了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比如,化肥的使用破坏了大自然养料的循环,二氧化碳的增多破坏了大气温度的循环等。这些,你想过吗?”

    范昭:“啊,真没有想过。听你这么一说,似乎很有道理,符合科学推论。”

    元神:“地球是动态平衡的,熵总量是有限的,能无限提供熵给人类使用吗?”

    范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