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章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八)(第1/3页)  纵横初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兄,今次的品花大会可选定了?”

    “暂时没有,不过若是那人要竞选花魁,却是少不得要捧捧场的。”

    “哦,却不知李兄所说是何人?”

    “张兄不是一直说五年前那惊鸿一瞥么,此次怕是要得偿夙愿了。”

    “李兄说的是那人吗”

    “据可靠消息,那人现今寄居崔氏,此次会代表崔氏参选花魁。”

    “是真的吗?那太好了,某就便半年不进酒肆青楼,也要力捧”

    “哦,那如烟呢?”

    “呃倒非是某喜新厌旧c见异思迁如烟自是可人儿,然则那人却似一枚红艳通透又似翠绿欲滴的鲜果,当是仙果,神仙的仙看着眼馋,就是吃不着那种感觉犹如无数蚂蚁在心里面爬啊爬挠啊挠的”

    “品花大会”,原指洛阳花会盛事。当今二圣临朝,圣母皇后娘娘喜东都美景,数次移驾洛阳,犹喜于四c五月间品赏牡丹。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洛阳“品花大会”方有名头,所品自是花开富贵之牡丹,于数千品种中评出花魁,盛况空前。

    定州距洺阳千余里,算不上远,也有“品花大会”,于毎年九月间举行。只是,此花非彼花。

    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时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c祭祖,以谢天帝c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早期的重阳文化,反映的是上古文明社会自然崇拜c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重阳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c礼乐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c饮酒的习俗。

    至本朝,重阳是日,宫廷c民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庆祝节日,与二月初一的“中和节”c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一般倍受重视。

    咸亨四年重阳当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正是郊游踏的好日子。

    “东晋时,荆州刺史c征西大将军恒温,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率幕僚到荆州龙山登高饮酒。酒至半酣,一阵山风刮起,吹落了参军孟嘉的帽子,他却浑然不知,还不时地举箸饮酒。恒温觉得好笑,暗地里嘱咐左右不要告诉孟嘉,并趁孟嘉如厕之时,让孙盛写一篇文赋来调侃他。孟嘉看后,挥毫回敬。于是“笑怜从事落乌纱”的佳话传为登高雅事,“落帽台”也因此而得名。

    另外,陶渊明喜欢在重阳节赏菊c饮酒,据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