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六章 明莫明兮D(第1/2页)  旷古绝今一樵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八五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书房坐北朝南,就在园子里面,

    开门之后,随阳光一道入内的慧能陡觉滿柜c满壁c满屋的书籍顿向自己四下拥来

    从未见过这么多书啊,慧能的内里之隐,刹那便被深深触动了,因此不由自主的伸手于书抚摸着c抚摸着

    已从五祖那里略知慧能身世的张日用见状,便一旁静静看着默不作声,好一会儿了吧,才仿佛自言自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者无应于心,只‘古人糟粕’耳。”

    慧能听了,接过话头却是多有感叹:

    “‘佛法如筏’,人欲自度他度,必有所藉,书乃性灵最好的舟楫吧!”

    “师弟这边坐。

    师弟呀,愚也算饱览群书了,

    可仕途之中,却既没以身成仁的勇气,也乏乘物游心的智巧,更无法修得随缘解脱的自在,因此内里常常倍受煎熬,还望师弟慈悲,能为指点迷津。”

    两人坐下之后,张日用便借题抛出了内里所期。

    ~~“君子之德风”,况仕之君子呢?

    公门中人,最可怕的不就是仁心泯灭c真情麻木c本性魔障吗?

    人于中还性灵鲜活,本就难能可贵了,于之有度,还真功德无量吧?

    但人饱学之士,更弘忍大师俗家弟子于是慧能想了又想,方才开口到:

    “夫子自楚去蔡,使子路问津,长沮曰圣人‘是知津者矣’,请教师兄,这里知是何意?”

    张日用闻之一惊,五祖曾说慧能虽不太识字,但却满腹经纶,看来真的言之不虚,于是认真答曰: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

    “夫子明知大道难行,却毕生矢志不移,请教师兄,这又所为何来?”

    “当然是圣人大仁之心了。”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曰‘殷有三仁焉。’

    请教师兄,此三者之仁与圣人之仁相较如何?”慧能再问。

    张日用听了,似有意会,但一时又理不太清楚,于是好一会儿才说:“请为开示?”

    “师兄,你看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微生亩讥叹‘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时,夫子‘非敢为佞也,疾固也’的诚恳申辩之中,那疾固二字若作换位思考,并还疾乃病义之谓且断句‘疾,固也’,是否更有值人深省的地方呢?”慧能还问。

    ~~“疾固也”,当然是夫子深憾深恨人之不仁的糊涂与麻木了。

    但人之有固,己又何无呢?

    四处碰壁“栖栖”之中,人或亦不时头疼自己的大不开窍,也是常情常理的吧?

    如再进一步,那“知不可为而为之”从某个角度,某种意义上讲,还真就是人难移难去“固疾”的表现或证明了,于中人又何不因此“疾固”于己呢,况面高隐的讥讽,有汲汲名利之嫌的夫子在解释“为佞”之由时,其“非敢为佞也,疾,固也”之自嘲一己天生毛病深沉而无可奈何,或更有情境的合理之处吧?

    所以,此中“疾固”,不但可作换位思参,更或夫子反省己之“固疾”的一种至心坦诚,也是未可知的吧

    夫子知仁为仁,不似微子c箕子仅独善其身,也不似比干以直杀身成仁,但那仁之本心,又何所区别,只呈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吧?

    可同是仁心,人为什么又各有所呈的不同方式呢

    夫子认定人之于仁皆可“学而知之”且人皆能尧舜,于是一生逆水行舟四处奔走,八方游说并广收门徒诲人不倦,以期薪火相传最终天下归仁。

    之中,不管是夫子深信世人必能理解接受仁心仁政乃天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