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五 章(第1/2页)  家藏春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华夏历史3000年以来,历朝历代的古圣先贤酿酒的首选材料都是纯粮,而纯粮酿造的酒有一点跟酸酯分离的裸体酒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酒液都是浑浊的”,所以历史上经常把酒称做为——浊酒。三国不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吗?到了元朝才出现了蒸馏酒,但酿酒工艺还是在纯粮之中加入大曲、小曲或麸曲,然后在窖室中进行发酵,到了一定程度后粮食中的糖分会转化成乙醇,酒浆初成后再进行过滤,入酒甑蒸馏。

    酒甑在古代又叫天锅,形状像个大蒸笼。在锅中烧水,将加了曲精之后的酒糟放入到蒸锅里,用锅炉往蒸锅里压住蒸汽。乙醇的沸点是78.3度,而水的沸点是100度,所以在用蒸汽加热的过程中,水还没有沸腾,乙醇就已经先沸腾了,这样就可以将酒从酒糟里蒸馏出来。乙醇蒸汽会顺着锅盖上面的管子上行,经过冷凝后就得到了蒸馏酒。这就是传统白酒的酿造工艺和原理。

    这种酒的第一个特征是——用粮食发酵。因为粮食是固体的,而且酿酒的粮食都要整颗圆满无缺,所以这种酿造工艺被称为固态法,全称是“纯粮固态发酵法”。

    这种酒的第二个特征是一定要加曲。什么叫曲?曲就是:糖化发酵剂。粮食里的淀粉和糖必须要经过发酵才能转化为乙醇,而发酵需要有一个媒介来促进粮食的糖化,这个媒介就叫糖化发酵剂,也就是曲。曲和老百姓家里蒸馒头用的酵母是一类东西。有一种说法叫“粮为酒本、曲为酒骨”,充分说明了“曲”的重要性。为什么曲这么重要?因为曲决定了酒的香味,曲里面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决定了酒的风格和味道。

    曲有很多种。采用纯粮固态发酵法酿酒时加的是大曲,大曲是用麦子高温制成的,发酵期长,菌曲很长,微生物含量非常丰富,成本较高。和大曲相对的是小曲,小曲是用米制成的,发酵温度低,发酵时间较短。小曲的发酵方式及微生物、微量元素的含量跟大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好酒在酿造工艺上的三个基本标志就是“大曲、纯粮、固态”。这是传统的酿酒方法。

    因为爷爷是壶不离身,酒不离口,他当然知道酒的孬好。

    “我们成功了,今天趁第一漕酒,第一架豆腐,我们庆贺一下。”爷爷高兴极了,拉着大伯爷爷胳膊。

    大伯爷说,“好,值得庆贺。叫伙计捞几条鱼,杀几只鸡鸭,吃自家菜,喝自家酒。你去安排一下。”

    爷爷叫两个大伯分头去请河边叶家爷爷,瓦屋张家爷爷,几个稍有身份的人来家吃饭,按习惯主人不当面请可以叫长子代请。

    几个伙计开始捕鱼,门前大氹里放养了很多家鱼和其他杂鱼,每天早上鱼儿浮在水面呼吸新鲜空气,还有很多大虾,只要你往水里一站虾就围过来在腿上碰,弄得腿痒痒的,用手一抓就能抓几个。

    氹东边沿埂两三丈都是芦苇,水面有浮萍,四家养的一百多只鸭子和鹅整天漂在氹里,不需喂食,他们自觅,黄昏时分他们各自归家,一只都不会错,这就是动物的灵性,正是它们的粪便喂养了氹里的鱼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而且都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一年发大水,鸭池山的水一泻而下,淹没了门前几百么良田,大氹也没了,一片汪洋,爷爷有感而发,即兴赋诗,

    “氹面游鱼唼柳花,

    氹边茅屋住农家。

    昨夜新涨添三尺,

    短尽门前芦荻芽。

    东山旭日冉冉起,

    风撩薄雾似轻纱。

    伙计将网撒下,爷爷坐在门前一袋烟还没抽完,几条水灵灵活蹦蹦的鱼、三四斤大米虾摆到爷爷面前,村里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中午十二点左右,按爷爷吩咐在屋前广场一排摆五张八仙桌,大伯爷、爷爷、三叔爷、小叔爷、请来的叶家爷爷、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