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3章 出手(上)(第3/4页)  大明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坏事。

    “大顺哥,事已至此,我们长话短说”。

    仲逸也不再绕圈子:“大煤矿夜里干活,凌晨时分,正是大家困意最浓之时,届时防守松懈,若选择哪个时候动手,最合适不过了”。

    他的主意不难理解:凌晨时分,睡意正浓,所有苦力联合起来,苦力人数远超打手,那怕以五对一,甚至以十对一,也可迅速将这些打手控制起来。

    之后,将这些打手捆绑起来,烧掉周围简易小屋,放走院中野狗、马匹,将大煤矿弄的乱成一团,之后再各自逃命。

    而那个时候,榆林知府已陪着两位钦差大人来到三边镇,大煤矿距离三边镇很近,发生那么大的动静,自然很快被镇上的人察觉。

    作为刑部与都察院的两位三品大员,岂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一旦让二位钦差知晓大煤矿之事,况且再有知府衙门、知县衙门众多官吏,甚至周围百姓在,此事怕是再也捂不住了。

    如此一来,朝廷势必会派人来专司此案,而仲逸作为翰林院侍读正在榆林府办差,向皇帝禀告此次下行经历时,正好可以说起此事。

    一旦让皇帝知晓大煤矿,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无论严氏父子,或者徐阶、袁炜等,那怕是裕王朱载垕,他们所有的人,务必同时要看一个人的脸色------朱厚熜。

    连日以来,仲逸一直在琢磨着师父当初那句话:西北之行,以静制动、以退为进。

    来到榆林府,仲逸并未公开露面谈及大煤矿之事,但却在三边镇接连‘潜伏’数日,可谓“静”。

    原本以为与李序南的联手解决此事,但不曾想樊文予打听到路过榆林府的两位钦差,相比自己这个小小的六品翰林,刑部侍郎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名头更大,更是------名正言顺。

    如今,一直与严氏唱反调的徐阶、袁炜,甚至裕王朱载垕,都以不同方式向两位钦差做过暗示。

    如此,可谓‘以退为进’:自己这个小六品退一步,让两位钦差进一步。

    同时,让钦差身后之人------更进一步。

    每每想到这些,仲逸对师父的钦佩之情就无法自已:当初他老人家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不知三边镇的情况,更不曾想到二位钦差会路过榆林府。

    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才是最稳妥的。

    大煤矿、三边镇,知县,甚至知府,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远在京城的严士蕃。

    现在看来,师父凌云子当初那八个字或许是另有所指,但既然遇到二位钦差的出现,只能就此部署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一个谋者而言,不管之前如何谋划,眼前突发情形闯入视野,是必须要纳入通盘计划的。否则,整个计划都会被打乱。

    这时,刘大顺已干脆坐到地上,他对大煤矿的事儿再熟悉不过,

    仲逸方才之言,刘大顺几乎是掐着指头算的:苦力有多少人?打手有多少人?从那些地方下手?从哪里逃走?两方较量,关键人物是谁?万一会发生的意外……。

    良久之后,他突然起身向仲逸问道:“仲大人,你说的都可以做到,毕竟在大煤矿干了这么多年,那些打手中,也有几十个是我的心腹兄弟,没问题”。

    刘大顺继续道:“苦力们就更用说了:他们早就想离开这里,只是苦于没有领头的人,现在只要振臂一呼,便是一呼百应”。

    仲逸欣慰的点点头,从刘大顺的言语间,他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束缚的力量。

    这种力量,远比一两个所谓的高手,厉害的多。

    苦力人数远超手持皮鞭的打手,况且刘大顺又有自己的心腹,可谓里应外合,自然不成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