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天外来客(第2/3页)  贞观鸿图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时候那些看不过眼的部落兵卒们,由于来回走动,产生了摩擦,很多人冲在一起,刀光c血光,到处都是乱哄哄的。

    陨石终于落在了地上,落在了突厥营地。是时突厥大军死伤惨重。颉利可汗虽幸免于难,也是面无人色,哀叹一声“大唐何幸?突厥何辜?”收拢残兵北逃而去。

    坐落在渭河以南四十里外,与之遥遥相望的长安城中。

    李二等人正在议事,忽然听见远方传来巨大的声响,众人皆惊坐而起。

    李二则镇定自如,令人出去询问。

    那人不久后回来答道:“启禀圣上,刚刚有流星自天而降,坠落于渭河北岸。突厥营地内火光四起,军中旌旗四散,而大部残兵北逃,颉利可汗等人不知所踪。”

    众人从惊愕中清醒过来,房玄龄喜形于色,躬身贺道:“昔日有光武帝困于昆阳,天降流星,使光武大破敌军。今日有星陨至地,破突厥于渭水,实乃天意在我大唐。陛下在位,此乃天意也。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长孙无忌等人也不甘于人后,长揖一礼:“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李二坐在上位,此时也不由有些动容。

    并不是因为突厥退兵。不说他已经和突厥颉利可汗言和了,东西什么的也都给出去了,退兵也不过是早晚的事。而且他也从未惧怕过突厥,之所以结渭水之盟,缘由他曾跟长孙等人说过:一是他这个新皇刚刚登基,天下未定,百姓尚不富足,应先休养生息,对突厥以安抚为务。二是若与突厥开战,带来的损失一定更多,避战同时也是示敌以弱,令颉利可汗放下警惕,骄纵懈怠;当力量足够时,一举消灭突厥。他说,这就是欲想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

    李二所欣喜的,究其原因,不过名正言顺二字。

    要知道李二的地位,有点来路不正,有杀兄逼父之议,虽说他不惧此名,但是总有人会拿此说事议论。然而今天长安受困之际,有天降陨石击退突厥之来犯,恰恰表示这个大唐皇帝是受上天保护的。虽说百官不信,他自己也有点不信。但是只要天下人信,人心归附便可以了。

    李二心里想着,坐在上位一动不动,房玄龄等六人在下手等着吩咐。

    没让众人多待,李二长身而起,意气风发的一挥衣袖,手放在剑柄上,说道:“尔等且随朕去渭水北岸,看看这突厥人的惨相。”

    等他们率军来到渭水北岸,地面上已经没有活着的突厥人了。整个地面像是褶皱的衣服,又像是波涛汹涌的湖水,从一个点像波浪一样四面八方的摊开。

    李二来到那个“点”附近,只见中间有一个将近一丈的大深坑,方圆数丈的地面都陷了下去,一个方圆八尺有余的陨石安静的卧在里面。(唐:一丈三米,十尺一丈)

    众人都认为这是个祥瑞,故此李二将这块石头供在了皇宫大殿中。

    这个事情除了成为长安城附近的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给李二带来了巨大的名声。那些心有怀恨的人也不敢再放肆,唯恐从天上掉下来个大石头砸死自己。

    ps:

    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卫公问策。时发诸州军未到,长安居人,胜兵不过数万。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摘自《隋唐嘉话》:这本书写于天宝年间,其中一卷半太宗事c半卷高宗事和多半卷武朝事以及其他隋朝开元时事。篇幅少而精,比较真实易懂,比如我们在历史书上所学的“文德皇后劝太宗不杀魏征”,房玄龄夫人“吃醋”,都为这本书所记载。《资治通鉴》c“唐书”都有在这里取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