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四章 心里的一道光和现实里湿润的眼眶(第1/2页)  乡野孤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乡野孤儿最新章节!

    改革开放带来的阵痛中,国企员工的下岗对云锋这个小县城是无感的,最小的国企都至少在地级市中才有,他们身处乡镇和小县城,似乎有着更多在新时代中对新生活的选择的自由,而颇令他们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便是,无论是云秀还是其他的从乡镇或县城到了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里的年青人,都似乎很受欢迎,很快就能在老乡、工友的介绍下找到在厂里、小店、公司的工作,尽管工作一天做的是十到十二小时的流水线工作,但仍是年轻的打工人员聚集的地方。

    广州深圳这样的改革前沿阵地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于云家村来说,便是大批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在家种地。

    包产到户的政策的确让农民们有了更高的积极性,不仅种粮食作物,也种经济作物,比如李家村的柑橘种植,云家村的黄烟种植,但种田毕竟靠天吃饭,也太辛苦了,风里来雨里去,哪里比得上在城市里打工还能穿着时新地去吃宵夜那么潇洒呢?

    但这些年轻人,能从厂里打工变成自己做生意的,还是少之又少,一来没文化,二来在外地没资源,三来也习惯了一上班就立刻有收入的稳定,同时也要顾着农村的家里头,并不太敢也根本不会去学习做小生意。如此一来,其实便是吃青春饭了。比如云秀,外出打工好几年,现如今家里已经在催着她回来相亲结婚了。一旦她在附近找了婆家,接着要生孩子,照料家里,便根本不可能再去打工的。

    不过那些有一定知识文化的,高中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中专中师这样的年轻人去了大城市,则相对要好得多,她们基本都能在厂里办公室或公司里做文员之类的轻松又体面的活,也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象,基本上只要要求别太挑剔,尤其女孩子,找个公司的中层或者收入比较高的技术、销售人员,还是不难的。

    那个年代,大学女毕业生基本会在更高层次的单位里呆着,因此,打工的女生们找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好婆家也就容易得多。这也是为何小姑姑会发出“如果自己高中毕业就好了”这样的叹息了。

    云锋一边听着小姑姑说着她在深圳的工友们的趣事,一边在心里做着分析。

    她心里在琢磨着人力资源、教育和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她想的是,比如小姑姑这样的便是乡村的重要的人力资源,见过一定的世间,虽然做的是流水线,但对做事的一套规则和制度还是有意识了,应该属于农村里的中坚力量。

    而之所以打工的年轻人群还会出现生活、人生的分层,便是因为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学习能力自然就不用,能做的事就不一样了。因此乡村教育其实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好的都被吸引到外地寻求更大发展了。人往高处走,留不住人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为何李云峰却能做得如此坚定地留守乡土呢?是因为他的父母双亲的逝去留给他的痛彻心扉的痛?是因为他的村里人们在他失去双亲后对他和他们一家人的关爱和帮助?是因为他内心里因此而产生的感恩、责任和热爱?

    看来,乡镇孩子们的教育中,教他们努力学习好考大学是必须的,但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乡土、萌生在自己的乡土上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抱负也是必须的。

    云锋心里有了一道亮光,她想着,回到学校,便要开始在自己的历史课中开始将本土文化融入进去,这些孩子们,无论他们将来是否回来,都能心系乡土,在能力范围内为家乡出上一份力。

    这个时候的云锋仅凭着一腔热血,在朦胧中探索,于她来说,她还不懂得社会事业的运作,只是寻求着熟悉的身边人的支持和帮助,自己也尝试在一定的思考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中去做所能做到的努力,至于结果如何,她考虑不到,也不会去做过多的考虑。

    “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