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
十六至二万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十六赫兹低的次声,以及比二万赫兹高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人耳能感受的声波频率范围是重点十六至二万赫兹,以重点一千至三千赫兹是最为敏感。除了视分析器以外,听分析器是人的第二个最重要的远距离分析器。
从生物进化上看,随着专司听觉的器官的产生,声音不仅成为动物攫取食物或逃避灾难的一种信号,也成为它们彼此相互联络的一种工具。
听觉形成是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放大之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即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耳蜗~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
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振动又通过听小骨而传达到前庭窗,使前庭窗膜内移,引起前庭阶中外淋巴振动,从而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螺旋器等也发生相反的振动。
封闭的蜗窗膜也随着上述振动而振动,其方向与前庭膜方向相反,起着缓冲压力的作用。
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与盖膜相连的毛细胞发生弯曲变形,产生与声波相应频率的电位变化,进而引起听神经产生冲动,经听觉传导道传到中枢引起听觉。
听觉传导道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耳蜗的螺旋神经节,其树突分布于耳蜗的毛细胞上,其轴突组成耳蜗神经,入桥脑止于延髓和脑桥。
听觉交界处的耳蜗核,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横行到对侧组成斜方体,向上行经中脑下丘交换神经元,后上行止于丘脑后部的内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经内囊到达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当冲动传至听觉中枢则产生听觉。
另外,耳蜗核发出的一部分纤维经中脑下丘,下行终止于脑干与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是听觉反射的反射弧。
此外,声音传导除通过声波振动经外耳、中耳的气传导外,尚可通过颅骨的振动,引起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发生振动,引起听觉,称为骨传导。
骨传导极不敏感,正常人对声音的感受主要靠气传导。
外耳和中耳担负传导声波的作用,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如慢性中耳炎所引起的听力减退。
内耳及听神经部位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听力减退。称为神经性耳聋。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可损伤听神经而引起耳鸣、耳聋,故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慎重。
在一般情况下,当声强超过一百四十分贝时,声波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压痛觉。
空气振动传导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朵产生了听觉。
人们所听到的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响度、音高和音色。
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振幅,即振动时与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所决定。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决定。
频率的单位称赫兹,常人听觉的音高范围很广。
日常所说的长波指频率低的声音,短波指频率高的声音。由单一频率的正弦波引起的声音是纯音,但大多数声音是许多频率与振幅的混合物。
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称音色。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