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1章 天道人情(第1/2页)  美食诱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天道人情,是矫正正统不正问题的唯一标准”

    闻人通今斩钉截铁地回答。ai

    刚才闻人通今的一席话,让大家统一了认识,现在大家都知道孔夫子的所谓正统,不但不是正统,而且是害人不浅的邪路。

    最根的原因就是这个所谓的正统不但违背了天意,而且与民意作对

    几位女士到此为止,对得出这个结论,达到这个认识已经心满意足了。

    但是,百里良骝和闻人博古可不会善罢甘休,他们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人同时问道“如何解决问题”

    闻人通今毫不犹豫,就对以“天道人情”。

    根据闻人通今的理解,天道是终极标准,人情是天道的表现。

    这个人情是所有人的需要、感觉、知识、理解等情感和智慧的综合,不是少数人的高人一等的独断专行。

    当然更不是孔夫子的那种君王专制。

    这也不是任何时候这个人情就绝对符合天意,而是人情总是最靠近天意。

    这是一种自然过程,天道和人情的自然关系,如果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人情就会自我调整,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闻人通今对这个问题显然通过深思熟虑,所以顺口答出,可是其他人并没有下过这个功夫。

    即使最应该懂得的闻人博古和百里良骝也是懵懵懂懂。

    所以,百里良骝接着问“天道人情,都很飘渺,他们如何当标准”

    闻人通今对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心中有数,但是需要点儿时间措辞。

    闻人博古突然灵机一动,脱口道“我知道了天道和人情的关系应该是“天有好生之德”对吧

    “对对就是这个这个法似乎是孔孟之道的一个法吗如果是他的,明他也不是完全与天道对立,估计就是为了打压政敌,才极力拉那些君王支持自己吧”

    闻人通今迷惑道。

    “这还真不是孔夫子的孔孟之道如果我记得不错,这应该出自尚书大禹谟一章,原文这样记载,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通篇的是刑罚有罪之人,皋陶的观点是,宁肯冒不按常规刑法以至于惩罚过轻,也不要杀了来无罪的人,因为重视生命这样的德行,是得民众的欢心的;虽然皋陶在好生之德的前面没有加上主语,但是既然是徳,只要重视生命者,都可以用在这里,而上天是最高的一个好生的主体,因而上天被人们最常使用,因此就有了上天有好生之德,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看来闻人通今对大哥的辞完全赞同,他一边听,就一边喜笑颜开了。

    “大哥果然不愧博古你能找到孔孟之道之前的依据,简直就太好了,我还担心孔夫子的寺中君王的正统也有改变呢我个人的理解啊,这个皋陶虽然在讨论刑罚的时候提出了这个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主张,但是却足以证明,他们对生命的十分重视以至于到了必须要把人处死的时候,都要坚守这个原则,好生之德”

    听了二人的讨论,百里良骝豁然开朗。

    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皋陶的话中,我们似乎可以推论,当时的人都生命都特别重视;而这一点恰恰就是他们是按照天理人情的原则办事的生命是从天上而来的有感情有理智的活物,自然的要求就把这个生命保持下去好生之德,岂不是正好和这个生命长期延续的要求一致同时,有了好生之德,也受到这些生命的主人的民众欢迎和支持,这正是皋陶的洽于民心,与民心融洽一致,描述得形象无比”

    闻人通今鼓掌“得好孔孟之道就是悖天道、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