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二章 尼木藏纸(1)(第1/2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到西藏,每个人都会首先想到澄澈的湖水、湛蓝的天空、圣洁的雪山,还有美味的青稞酒与酥油茶。但是有一个记录西藏千年历史的特色手艺,不能不知道!那就是传承千年西藏历史的尼木藏纸。

    尼木藏纸造纸采用的原料与中原的竹、稻、渔网等不同,取而代之的是西藏当地广泛生长的草本植物——狼毒草。

    每到7月,狼毒草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而这美丽的背后,却饱含着毒性,牛羊看见都会绕开。但也恰恰因为这一点,才使得由狼毒草制成的尼木藏纸,成为经书的天然保障。

    在藏区,尼木藏纸的主要用途就是印经。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处收藏的各类经典所用纸张大都是藏纸。尼木藏纸不怕虫咬、不惧鼠噬,再加上西藏干燥缺氧的高原气候,经书可以保存千年以上。

    1988年,尼木藏纸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9年,尼木藏纸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次仁多杰,67岁的藏族老人,尼木藏纸的代表性传承人。由他制作的藏纸即便经过水的浸泡也不会破碎,纸上的字迹依旧清晰、墨汁也不会褪色。

    生长12年以上,新鲜的狼毒草根是制作藏纸最好的原料,但是现在多杰只能使用6年以上的草根,而且大部分还需要从别人手里购买。一张规格为100*50厘米的藏纸需要大约25斤新鲜的草根,一个人一天挖100斤,也只能做4张。

    煮草根需要花费三个小时,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搅拌,同时察看草根的熟烂程度。将煮好的草根去水,捶打半个小时至茸状,再撕成细小的碎片放入陶罐中,加入来自海拔7048米的雪山水,并快速搅拌纸浆。

    纸帘放入蓄满雪山水的小池塘中,把搅拌好的纸浆均匀地倒入纸帘内。纸帘放在太阳下,高原炽烈的阳光会晒干纸里纯净的雪山水。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晾晒,藏纸中的水分已蒸发殆尽。炽烈的高原阳光下,多杰仔细验收“战利品”。看似“简单”的工艺,其实对细节的要求十分考究,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准确无误。

    一张藏纸的诞生,从最初的原材料到承载藏族千年历史记忆的经书,完成这样一段奇妙的“旅行”却没有依靠任何现代化工艺,这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更是藏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藏纸因原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三个种类:一为瑞香科植物等矮小灌木树皮为原料的造纸工艺,称金东藏纸;二为狼毒草等植物根系为原料的造纸工艺,称尼木藏纸,又名雪拉藏纸。三为废纸为原料的再造纸工艺。

    在这三类藏纸中,尤以尼木藏纸最为有名,它也与尼木藏香和普松雕刻并称为“尼木三绝”。因其选用的原料为瑞香科狼毒草的根肉,而狼毒草又具有毒性,故一般称为尼木毒纸。而因其在尼木的主要产地在雪拉村,所以这种藏纸又被称为“雪拉藏纸”。

    制作尼木藏纸的原材料为狼毒草,这是一种有毒的草,牛羊见了它也要绕道而走。尼木当地人称狼毒草为“纸夹巴”,它生长于草原和高山草甸。不开花的狼毒草在草丛中并不起眼,一旦开出花就非常显眼了。

    草长到半人高,。

    因为狼毒草有毒,刚开始时,做藏纸的人脸上会过敏、长痘,眼睛也不舒服,很少有人能吃这样的苦。更为关键的是,藏纸尽管成本高,因此售价高,但销量低,收益也不高。既苦又赚不到什么钱,自然没有多少人来做。

    现在,藏纸厂冬天只有3个人,格桑旦增和弟弟罗琼,还有一位老爷爷。夏天,他们会多请一些人,但是能吃苦干得久的人也不多。

    即便如此,格桑旦增和父亲、弟弟还是坚持了下来。在他们看来,一是因为有家族的传承,这门手艺不能失传;二是因为很多外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