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4)(第2/4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劝业会”上获银牌奖,在该会的报告书中说:“陈列手工业中有泥人,多数制其贫贱富贵之像,精神体态,形容丰姿,面面俱到,旁视近视,宛若生人”。由此可见,当时惠山泥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日盛的名声。

    惠山泥人自明清以来,受到了许多名家吟诵,称颂之词丰富多彩。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当时泥人已作为商品进入商铺。

    清代杜汉阶的《梁溪竹枝词一百首》有“一丸捻就作婵娟,引得游人绝爱怜。常把桃花坞中土,换来仕女几多钱。”的诗句,描述清早期的惠山泥人已使游人“绝爱怜”。

    清徐珂《清稗类秒.工艺录》“制泥人条”记述: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金甚丰,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可见清中期泥人已有许多店铺,作品已受到乾隆“大称赏”,而且洋人也十分欣赏,掳走了泥人。

    无锡诗人秦琦所作《惠山竹枝词一百首》中有“泥孩工致胜苏州,眉目都从好笔勾。”词句;同时代的周镐所作《惠山泥美人》有“疑尔前身是阿娇、琅珏为骨水为神。”的美句赞赏。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日军侵华,惠山遭日寇狂轰滥炸,泥人作坊接二连三倒闭,80%的从业人员和艺人纷纷失业和流亡,市场几乎全部丧失。到解放前夕,惠山泥人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惠山泥人艺术的学术研究工作也取得十分可喜的成就,2004年由沈大授编撰的《惠山泥韵》出版发行。

    2011年12月,展陈面积达到一万四千万米,标志着中国泥人最高殿堂的“中国泥人博物馆”正式落成开放,给惠山泥人乃至中国各地域泥人有了一个展示、交流、宣传的平台。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位于无锡市城西惠山古镇中,地处北纬31°34′,东经120°16′,西址惠山,东临旧城,北靠京杭大运河,南望太湖。

    造型新颖,构思巧妙,人文内涵,工艺精妙,惠山黑泥,轮廓清楚,色彩调和,开相传神,光亮洁净,装銮典雅,细腻雅致,富有浓郁的江南地方韵味。

    无锡近百年来工商业发达,上个世纪初,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还不在上海,而在苏锡常一带,各地商贾云集,交易场所就在无锡的北塘沿河。

    吴桥附近运河对面,有一条五里河塘可直达惠山宝善桥,商贩在生意之余,都喜乘坐小船去惠山旅游休闲,和客户联络感情。这无疑给惠山泥人的销售带来了商机,一些高档的礼品,手捏戏文也就由这些富豪带往各地,以馈赠亲朋好友和自己生意上的客人,有的带回家后摆设欣赏。

    据说在顾客中有时还有来购买蚕丝的外国商人。

    自明、清以来,无锡地区的名门望族,为了炫耀家族门第,都喜欢在惠山修建祠堂。在山门口、直街、上下河塘、惠山浜等共汇集了百余座各具风格大小不同的祠堂,直街两侧更是鳞次栉比,几乎一家挨着一家都是祠堂。

    泥人店就开在祠堂的大门口,前门为店,后屋则做作坊。每年春秋农历二月、八月上丁翌日是致祭之期,此时惠山人头侪侪,摩肩接踵,各姓家属子孙,男女老幼都涌向惠山,加上春秋时节来山中祭扫坟墓的平民百姓,给惠山镇平添无限热闹,家家都祈求祖宗保佑,庇护子孙后代辈辈平安,代代兴旺发达。祭祀结束,各家不免顺带些山货、泥人回家。

    惠山的迎神庙会在苏南地区首屈一指,每年农历三月惠山香汛,盛极一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