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料器(3)(第1/5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早期中国料器多为在彩球和碗、瓶、尊、盏等生活用品,精美独特。清末后期,山东博山料器艺人,北京内画鼻烟壶画匠,开始以料器鼻烟壶内画图案,嬴得人们爱惜。

    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烟壶风行一时,并流入海外,不少欧美艺术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国料器鼻烟壶。琉璃是将原料熔化后浇注到特制的模具中,一次成形的作品。

    料器则是将硅酸盐及其它金属氧化物等原料,经过高温熔化,拔成各种规格的料棍,艺人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简单的小工具时而拉,时而粘,有时用剪子铰,有时用镊子拽,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有点像捏糖人儿。

    和琉璃比较,料器没有底胎,是艺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兴之作。有透明的料兽、有挂屏、烟具、盆景、花鸟鱼虫,还有戒指、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动,逗人喜爱,其中料器鸟兽采用传统的技艺仿制成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颜色逼真,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

    最初,料器艺人干活时,用食用植物油和灯芯草油灯,为了让灯火着得旺并改为横向燃烧,做活时必须嘴里叨个细玻璃管,从侧面向火苗吹气,来加温烧烤料棍,所以料器艺人得了个“吹料活儿的”俗称。

    到19世纪20年代末,改为用气筒子打气,直到1965年,才改用煤气喷灯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清代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今琉璃厂设置御厂,派官监制料器和琉璃制品,专供内宫玩赏和使用,当时被称为“宫料”、“御琉璃”。

    民间的料器制作集中在北京崇文区的花市一带,是北京特有的手工艺品之一。在花市开设“四义公号”化料作坊的赵九皋,花市“志源号”料器作坊的掌门蒋文亮,“长丰号”料器作坊的当家人汪福,以及集产销于一身的后起之秀岳子元,被称为料器制作的四大门派。

    料器也称“玻璃器”,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有“缪琳”、“火齐”、“琉璃”、“颇黎”、“明月珠”等不同说法,考古学上则通常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基本上算是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经过提炼加工后制成。

    “北京料器”第七代传人、着名料器艺术家刘星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有了用琉璃制作的日用品和装饰品。宋代,由于正月十五日观灯之风盛行,出现了五彩琉璃灯。

    建筑上也出现了琉璃砖和琉璃浮雕,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透明的琉璃,当时称作“玻璃”。元代定都北京后,在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先后建立许多琉璃作坊,为修建皇宫提供材料。

    明朝以后北京料器得到迅猛的发展。清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供奉内廷,称“宫料”、“御琉璃”。

    由此可见,料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琉璃分不开的,它是琉璃工艺的再发展。大约从明代开始,受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所携带的精美玻璃制品的影响,中国的皇室决定开发这种新型的艺术品种,因此带动了料器在明代的繁荣。

    大气简洁、内涵深邃是这一时期料器的特色。不过由于易碎的特性,明代的料器传到现在的已经很罕见了。

    到清代康熙35年,北京出现了首家大规模的料器制造场,由皇家成立。场址就在今天的“琉璃厂”。这个地名的得名也源于此。

    刘星说,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器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琉璃厂专门生产皇宫御用的料器,精美独特,色彩绚丽,工艺复杂。由于流传于世的数量极少,因此从历届拍卖会上可以看到,精品的宫廷料器价格一路走高,例如2005年秋拍的时候,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就曾推出过一只清乾隆御制料胎珐琅彩绘山水人物纹杯,成交价超过了190万元。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