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四章 料器(2)(第2/4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清代时用“京料“加工;民国后改用“洋料“加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艺人们才开始自己化料,可成批量的生产成品。

    料器产品的品种,开始时比较单一,仿制各种形状的首饰石头,供应首饰楼使用。解放后陆续制作单件小工艺品。建厂以后,从技术上加强科技管理,统一了配方,减少炸损,返碱,使产品逐年增加新品种,如瓜果蔬菜,鸟兽花卉,盆景器物,特别是各种仿玉颜色更加突出。

    料器的原料,各色的仿玉料棍,以无机的硅酸盐石英砂和纯碱为主,再配以各种金属氧化物、如铅、锌、铜、铝、镁等,按比例组合后,经坩锅炉熔化,手工拉制而成。

    艺人根据需要选用不同颜色的料棍,再经灯火软化后造型,制做出生动玲珑的工艺品。这与玻璃制品的生产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料器是高铅低熔点玻璃,它与琉璃、陶器、景泰蓝有着更多的关系。

    一般说,玻璃的配比,看石英粉和纯碱比重大小来决定熔化温度,如石英粉比重大的石英玻璃、需高温熔化才可炉前加工;而料器的配比,石英粉少、纯碱量大,熔化温度远低于石英玻璃,所出的料棍经灯工烧软,又便于艺人造形。

    料棍的生产过程与琉璃、陶瓷、景泰蓝釉料的生产过程又相同,所不同的是料棍可直接二次灯火加工,各种釉料则要分别加工磨细,涂在粗陶、细瓷、铜胎上后烧熔成形。

    从以上介绍可知,玻璃、料器、釉料实际上都是硅酸盐产品,本质是一样的。区别只在辅料的配比上。玻璃颜色单一,坚固透明就行,所以要石英粉比重大;料器多色、鲜艳玲珑,又要便于手工操作,因此要另加铅、加碱以加强着色、降低软化温度;釉料都是在各类胎形上安家,所以要求颜色多样、鲜艳、必须要求在温度不高时,就能牢牢固定在胎形上。所以说料器与玻璃有关,但与釉料关系更密切。

    可以说,北京料器从做假货开始起家,经过艺人多年经验积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加颜色、减少炸损和返碱,使今天的料器可以随意仿制高档的各类玉器和宝石,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受到国内外收藏界的欢迎。

    采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硅酸盐及其它金属氧化物等为原料,经过高温熔化,拔成各种规格的料棍,再用料棍在灯上烧软,手工加工而成。料器产品的造型,主要在灯工。

    艺人用各色料棍在灯火上烧烤,待软化后迅速捏塑,使用简单的小工具时而拉,时而粘,有时用剪子铰,有时用镊子拽,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作品。

    由于他的特殊工艺,做出的作品普遍都有细小气泡,尤其是半透明至透明之间。和琉璃比较,料器没有底胎,是艺人在火中一次加工完成的即兴之作。

    和玻璃比较,料器熔点比较低,比重大,颜色多而鲜艳,品种丰富多彩,有透明的料兽、有挂屏、烟具、盆景、花鸟鱼虫,还有戒指、帽花、料珠等,造型生动,逗人喜爱,其中料器鸟兽采用传统的技艺仿制成玉石、翡翠、玛瑙、珊瑚等,颜色逼真,具有独特风格和韵味。

    最早,料器艺人干活时,用食用植物油和灯芯草油灯,为了让灯火着得旺并改为横向燃烧,做活时必须嘴里叨个细玻璃管,从侧面向火苗吹气,来加温烧烤料棍,所以料器艺人得了个“吹料活儿的”俗称。

    到19世纪20年代末,改为用气筒子打气,生产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浪费植物油。直到1965年,北京料器厂新的生产大楼建成以后,才改用煤气喷灯进行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从加工技法上来说,料鸟兽、料花等料器制作不是难点,行内人描述说,跟捏糖人的技法差不多,主要在于艺人对各种动物等形态的把握。

    其关键性的技术在于配料,也就是料棍的制作配方。总体上说,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