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三章 缂丝(3)(第2/4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搭梭、字母经等7种织造技艺,光日本进口的金线就用掉了10万米,孔雀毛用了6000根。一家5位缂丝传人用了整整三年才制作完成。

    织成后,真是再现了珍品数百年前的风采,龙体雄伟,盘踞于各个小的龙袍片上,金光闪闪,栩栩如生。这件作品获得十三届中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后来儿子及家人还复制了乾隆皇帝的龙袍。

    那个年代,教学模式仍是最传统的口传心授,通过边看边做的方式来学习。据说缂丝这一行,通常情况下要“看”到三年以上,才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图案和样式。

    今天看来这种模式虽然效率不高,但却保证了这一代手工艺者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学艺阶段在技法上往往是遵循着师傅的规矩。他虽然出生于缂丝世家,9岁就上机学做缂丝,但一直对父亲传授的技艺方式尝试着进行变化和创新,三异针法就是您独创的。

    年轻人总归要与老师傅们有所不同。三异缂丝就是一面是金线,一面是银线;一面是一种图案,另一面又是另一种图案;缂丝的制作者的图章,一般是一面正的,背面是反的,而运用三异针法做出来的全是正的。

    发明这个针法可能受双面绣的启发,当时他在吴县缂丝总厂,接到一个活,要求有这样的形式,厂里有几位老同志都不会做,就交给了他。

    他开始研究的时候是用的两层的布,当中是空的,但他们说不算的,要用一层面,我就想办法,反复试验,试了半年终于成功了。在缂织《祝寿图》作品时,我就用上了三异缂,即一面为秀色可餐的寿桃,一面为豪迈的书法“寿”字,且正反面的印章一致。这件作品之后获得多个大奖。

    还有一个技法就是人物的眼睛,一般人们做“眼仙人”通常的做法是用一种线来完成,而他是用八种线,这样就把眼睛做活了,你会发现,你走到哪儿,那个眼神就会跟你到那儿。

    但在那么小的一点空间,要用八种线来做,真的是不容易的。有人也想来学,他就告诉他们,如果你能用八种线来做,那你就自然学会了。

    他记得东山紫金庵中有闻名遐迩的彩塑罗汉,其中有一尊罗汉的眼神就会按观者的视角而移动,他当时想怎么会这么神,他就经常在工作之余到紫金庵去观察揣摩雕像的造型和面部神态,用于缂丝的人物开相中。

    那幅作品完成后挂在墙上,一些内行的老师傅看了之后,甚至吓得都逃走了,因为那个眼神会跟着你走的。

    一般的缂丝都是两根翻,拉挂缂丝最多可同时在6根翻上打结,拉挂出的缂丝作品更具立体感。当时在吴县缂丝总厂的时候,接到一个日本的订单,和服腰带上的图案如菊花等花卉要求有一定的立体形。他也动了不少脑筋,就用拉挂的办法,做出的效果非常好,日本客商看了非常满意。

    因为毕竟他们当时还是按订单来做的。这种技法看起来好看,但也有个缺点,高高低低,不平整,熨烫很费劲,但在当时也是一种新的技艺吧。而相反,面部的肌肉戗技法现在倒是运用得很多。

    他们在缂丝做戗的时候都会出现戗洞,但运用这种肌肉戗的技法就不会出现戗洞,做手和身体,特别是脸部等体现肌理部位的地方用这种技法,做出的感觉更光滑更细腻更有质感。

    当时他在做《福禄寿三星图》时,老寿星的头是光光的嘛,怎么来体现头部泛出的光泽,他就想出这个办法。因这个新技术的运用,这件作品获得了江苏省工艺精品奖。2007年,他首次尝试人像作品,为一对教授夫妇缂制了人像照片,神形俱似,几乎与原照片一模一样。

    有时候为了想一个新技术,脑筋动得连饭都吃不下。所以他跟别人开玩笑,你还能吃得下饭,那你还不会做,如果你吃不下饭了,那你就会做了。他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普遍不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