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九章 景泰蓝(6)(第1/3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景泰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变革中,勤劳智慧的工匠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他们用简单的工具锤击紫铜板制成胎型、手工掰丝掐成花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图案、用小铲填充各种彩色釉料、用炉火将釉料烧结在掐好丝的铜胎上、游人还可以看到那时的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景泰蓝艺术珍品,现今民间亦流传着一些的元、明、清朝代时的景泰蓝珍品。

    一件明朝的景泰蓝物件和现今生产的景泰蓝产品相比,用我们的质量标准来看,它们的差别较为明显,当今的景泰蓝在丝工、蓝工、磨工、外表、润色、铜活、砂眼等的粗细程度上都比前者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生产条件远比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许多倍。使砂眼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从而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现今的景泰蓝仍是手工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以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的发展历经了时代的变迁,有了很大的发展,品种包括景泰蓝和花丝景泰蓝两大类。其中景泰蓝产品又分为金地景泰蓝和蓝地景泰蓝两大部分。花丝景泰蓝又分为金地花丝、银地花丝和蓝地花丝景泰蓝三大部分,同时花丝景泰蓝里还包括金地泡丝、银地泡丝产品。景泰蓝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已经成为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和长久不衰的工艺品。

    在80年代初期,被称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的张同禄大师,以研创的“珐琅铂晶”获得国家专利。这种“珐琅铂晶”突破了传统的景泰蓝工艺,打破了传统的金属胎体限制,运用水墨画、中国画及西方油画的传统绘画装饰手法,在平面上进行艺术创作,以制成景泰蓝壁画、景泰蓝屏风等工艺品。2013年张同禄新作珀晶景泰蓝在京发布。

    景泰蓝的主要材料是珐琅。而伪制者多数不用昂贵的珐琅,而用另外的彩料代替。其伪制的方法是:先制好铜器,再用铜丝作花纹,填入颜色后用火烧。最后用作旧方法做成出土旧物的样子。颜色的配料一般是几种颜色混在一起。如蓝色,即用银蓝、硬蓝、硬绿、银蓝与黑色泡制;浅绿,则用银蓝、银绿、蛋清黄研成粉末,再将硬黄碎成黄米一样和于其中便可以了。烧成后,再镀金,或用电镀再用火镀的办法,也可镀完后再作打磨,看上去就像划伤了表面的金质一样,或不镀金也可以。至于磨光,用细石不用炭。这些过程做完后,抹上层杏干粥,使其生锈。经过几十天后,将浮锈抹去,再用油脂擦拭表面,其颜色光润便与旧者没有差别了。

    从古到今景泰蓝一直是中国传统出口工艺品,日本的七宝烧就是仿制中国的珐琅工艺,它的釉色亮丽有余,但是不带釉中的掐丝。市场上见到的景泰蓝绝大多数为新工艺品,因为景泰蓝工艺从古一直没有断过,且产量越来越大。新工艺的景泰蓝价格都不是很高,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产过剩,不太讲究工艺质量,只有少数的景泰蓝制作工艺讲究,掐丝细,釉面光亮,色彩鲜艳而明亮,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旧的景泰蓝已经很少见到,所能见到的大多为清代晚期。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所提高,胎薄、彩釉也比较鲜艳,并且砂眼较少,花纹图案也比明代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纹饰生动,金饰部分采用镀金,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制作好的景泰蓝也有专门的老字号,像民国时期的“老天利”、“德兴成”,他们所制作的景泰蓝工艺极细,保质保量。

    有一种极易与景泰蓝相混的工艺叫烧蓝,看上去和景泰蓝没有什么区别,称之为“烧蓝”或者“烧瓷”,只是釉面上不掐丝,是北京生产的传统出口工艺品。烧蓝的胎较厚,手头较重,加之绘有民族风格的图案,使烧蓝的价格会更高一些,在收藏烧蓝时要注意选择胎厚重,工规整,造型别致的,胎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