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六章 纸鸢(2)(第1/3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县志》也有记载:“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许多地方的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风筝的种类

    北京风筝北京风筝的艺术造型大体有七种:

    扎燕

    北京风筝

    扎燕--又名京燕,是北京创制出来的。它又分胖、瘦扎燕和雏燕三种。

    硬翅--又叫米字,因骨架结构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孙悟空、钟馗或者花篮。

    软翅--大多是立体仿形的。如蜓蜒、凤凰、鹰、蝴蝶、螃蟹、孔雀等。

    对燕--又叫担子,一根竹担起两只风筝。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鸽子,放飞起来,双双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分软、硬拍子,很像块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虫形象。这类风筝必须拖个长长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几类风筝则不须带尾。

    串儿--蜈蚣或龙形风筝。

    筒儿--宫灯、水桶形状的风筝。

    北京风筝至今保持着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观赏价值较高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北京风筝的代表是:曹氏风筝、金氏风筝、哈氏风筝。北京风筝近几年发展很快,新秀辈出。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中国的风筝家族中,潍坊风筝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

    天津风筝天津风筝的代表是魏元泰,人称风筝魏。他以风筝造型、图案彩绘、放飞技巧的不断创新而着称。他博采众长,技艺精湛,在风筝上打眼、扣挥、扎结,用锡焊铜箍衔接风筝骨架的首、身、翼、层,数丈长的风筝能折叠装进一尺大小的盒子或纸袋,携带方便。

    他制作的蝴蝶风筝在空中可以自动调换位置,飞机风筝能撒传单,小鹰风筝能两翅扇动,两眼启闭。1915年2月20日,魏元泰扎制的14只风筝.在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凿成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风筝魏以巧夺天工的构思,奇特的扎制技术,美观的色泽而获得国际天津风筝的特色突出表现在骨架扎绑技巧和图案色彩方面。

    风筝造型在传统的基础上,别出新意,其构思与绘画令人耳目一新。风筝魏曾设计制作出一种风答甩降落伞的装置,技巧很高,但制作较简单。用直径10毫米左右的软质芦苇管或硬草板纸做成直形筒子,套于风筝线上,装一钢丝弯成的、直径1毫米左右的钩子,小降落伞挂在钩柄上,放飞时,风吹降落伞打开,带动装置沿着风筝线上行。

    在离风筝1米处,固定的横棒铜丝与钩柄接触即向后退,使钩子脱落,五彩的降落伞便满天飞舞了。后来,他的弟子又创作了弦上飞、鸟鸣式等各种新式样的风筝。

    南通风筝南通风筝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朴的造型、高低音交响的哨笛装置和富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