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三章 湖笔(2)(第2/2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笔之溯源,五千岁朝。石器岩壁,朱迹片陶。

    笔描刻写,龟甲殷商。战国颖毫,问世最早。

    木杆周围,裹扎兔毫。锋坚而挺,简牍妙造。

    其时笔名,语不同标。楚地称“聿“,“不律“吴宝。

    燕国曰“弗“,秦“笔“统号。笔之祖传,蒙恬所造。

    纳毫入管,含墨足饱。鹿柱羊被,谓之苍毫。

    毛锥古制,形如笋状。锋短而粗,落纸娇娆。

    又似兰花,玉洁素苞。样式葫芦,刚柔兼妙。

    杆:“我叫蒙恬,原在朝中率军,皇上命我到江南收买古玩。我从

    京都出发,沿途看到许多地方遭受灾害,因此将皇上给我收买古玩的银两分给受灾百姓,现银两都已分光,古玩一件没有买到,无法再回咸阳去见秦始皇,因此只得来此投宿几天再作计较。“就这样,蒙恬就改换姓名住在永欣寺中。

    一天,蒙恬来到村西。突然,看见河埠一位姑娘因洗衣掉入河中,他立即跳下水去将姑娘救起。姑娘本是村西一个姓卜的漆匠的独生女儿,叫卜香莲。香莲父母见女儿落水被救,对蒙恬感激不尽,为了报答蒙恬的救命之恩,卜家时常做些酒菜送给蒙恬,蒙恬总是婉言谢绝。倒是香莲心灵手巧,经常来寺中将蒙恬的衣服取回家中浆洗缝补,就这样,二人渐生爱慕之情。

    一次,蒙恬去卜香莲家取衣,路上看见一撮山羊毛在一根树枝上随风飘起,便顺手折下,心想:我在朝中查阅兵书,记载军情,没有称心如意的笔,何不将山羊毛用来制笔,平时亦可写诗作文。来到香莲家,向香莲要了一根丝线,把山羊毛扎在枝条上,用手将羊毛捋齐,用水蘸调了些锅灰,在白帛上写了几个字。感到比用刀刻轻松,但写起来力不从心,羊毛上沾有油质,很难落墨。

    蒙恬写后顺手将它搁在窗台上,不料由于用力过大,此笔却滚落到窗外去了。香莲忙赶出去拾,笔已落在石灰缸内。香莲拾起后,见山羊毛卷在一起,上面沾满了石灰水,她赶紧放到清水内,将石灰水漂洗干净,又拔下发髻上的铜簪将毛理顺弄直,拿进屋内蘸了些锅灰水来写,不想既流畅又顺手。蒙恬这才悟出了羊毛经过石灰水浸过能剥去油质的道理。

    湖州盛产毛竹和山羊,蒙恬和卜香莲将笔杆的原料改成竹杆,笔毛从山兔毛扩大到山羊毛等,还将毛笔头纳入竹管中。经过他俩冬去春来的反复实践,总结了一整套选料和制作技艺。蒙恬早有为民造福的夙愿,便和香莲一起将制笔技艺传授给村民。

    清末,善琏的笔工在上海、杭州、苏州、北京等地开起笔店。今位于北京琉璃厂着名的戴月轩湖笔店,是其中的一家百年老店,店中挂着“蒙氏遗风“的匾额。在湖州市的中国湖笔博物馆里,可以欣赏到湖州王一品斋笔庄等百年老店的精美湖笔。

    在湖州这块人文荟萃的土地上,还流传许多书画家和湖笔的动人故事。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着名书法家智永禅师,云游湖州,住在永欣寺30年,一边临书,一边和笔工切磋技艺,用败的笔头埋在蒙公祠旁的“晓园”,他还亲笔题了“退笔冢”。

    智永圆寂时抱笔而终。智永在湖州30年,各方文人纷至沓来,求书道、觅湖笔,竟将永欣寺的门槛踏损,因此不得不包上铁皮,这就是“铁门槛”的典故。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