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九章 特色农庄(2)(第1/3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振平有些难为情,“庄伯,您就别夸我了!这次大旱,我们村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听人说您是庄家通,我特地过来向您求教的。”

    庄老汉沉吟半晌,“小伙子,别担心!当你身逢绝路,无从选择的时候,那就默默坚持吧,总会熬出头的。你要相信,你只要流了汗水多多少少会有价值,出现问题就解决它,人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走!我家里有用土家古法酿成的米酒,两次发酵,那味够劲!遇到愁事没啥,先整两盅,无论什么坎,会熬过去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庄老汉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生平。

    庄老汉本名庄隆伟。他的服装厂倒闭在2008年金融危机里。“以后我能做什么呢?”那夜,他久久无法入睡。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突然惊坐而起:“我可以回家搞现代农业啊!”

    于是他回到老家租了田地,施化肥、打农药、撒除草剂……

    几个月后,稻蔬成熟了。看着漂亮诱人的稻子和蔬菜,庄老汉心里却不是滋味:“连虫子都不吃,我敢吃吗?自己都不敢吃,我怎能卖给别人?”

    受到良心谴责的庄老汉又失眠了,他一下失去了方向。

    直到有一天,迷茫中的庄老汉听说了“自然农法”种植,即尊重自然,不施肥、不翻耕、不打药、不除草。这样就诞生了一个新概念的公式:粮食=良人+良田+良种+良法。

    庄老汉一拍脑门:“我也要研究这样的‘土着农耕’。”

    现在,良人有了,就是他自己。良田也有了,他找了个世外桃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良种。

    庄老汉开始走家串户寻找原生老种子。

    为什么要寻找农户自留的老种子?答案是,为了找回食物本来的味道。

    自古以来,农民便自留稻蔬种子。而最近50年,为了高产我们发明了杂交和转基因。农户逐渐抛弃了自留种。

    因为自留种,每种稻蔬形成了上千品类。而采用杂交种子后,就只剩下十来种。现在的稻蔬为何没有以前香,就是品种单一的结果。

    庄老汉费尽千辛万苦,在一些农户家找到了自留的老种子。

    “我竟然收到了几百年前种植的五色米。”庄老汉高兴不已。

    种子是有记忆力的,每一年种植的时候,它会对当时生长的土壤、气侯有记忆性。

    所以,只要每年留下好的原生种子,稻蔬就会具有越来越强的抗病性、抗虫性、抗灾性。这也正是杂交稻容易招虫招害的原因。

    为了保存原生种子,很多国家建立了种子库。一是为了保存老祖宗留下的古老食材。二是为了多保障一分盘中餐的安全。转基因究竟存不存在安全隐患,谁也说不清。多种一亩原生种子,我们就多一分安全。

    找到了良种,接下来就是摸索良法。无为,就是无不为。庄老汉给自己订了3不原则:不除草、不施肥、不打药。

    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的作用,杂草也是。草扎根土壤,会使土壤疏松,而死亡腐烂后,又会肥沃土壤,繁殖蚯蚓和鼠类。

    故庄老汉采用“两次翻耕”方式进行种植。第一次翻,留15天,等草种子发芽,长出小草。15天后,二次翻耕,将发过芽的杂草埋于田中,让微生菌分解。这样土壤肥力就增强了。

    庄老汉种田不用化肥,也不用任何人畜肥。不施肥,并不是对土地不投入。而是稻子以稻杆,蔬果以野草、落叶自然发酵分解变成绿肥,来恢复土壤活力和疏松土壤。

    不打药可以找回大自然本真的生物链。田间有草,虫子吃草,益虫平衡害虫,水稻平衡杂草,实现土壤、种子、植物、昆虫、微生物菌等多元生态的和谐共处。

    这样的种法,却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