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一章 唐三彩(2)(第1/4页)  大时代的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马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也可见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了。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黄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黄、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唐三彩胎质白中泛浅红、浅黄色。胎土细、实,含有矿物杂质。由于大多从墓中出土,历经千年时间,器物露胎处有风化现象;仿品多为瓷胎或以石膏为胎,胎质洁白、细腻,无风化现象。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上手手感较重。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河南巩义市三彩窑位于该县的大、小黄冶村,其距县城东约10公里,位于站街乡西南2.5公里的黄冶河两岸的台地上。它们前临一条长约11公里的河流,此河在当地分段命名,从发源地青龙山峡谷至水底河村的这一段叫寺河,上游从水底河村至白河村这一段叫白冶河,中游从白冶河村至大、黄冶村的这一段叫黄冶河,下游叫西洒河。

    由于巩义市南依青山支脉青龙山,北临滔滔不息的黄河,伊、洛两河东西贯穿县境,所以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黄冶河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白色高岭土和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为三彩器的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古人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选择这一地点建立生产唐三彩的作坊、窑炉是很自然的,因而这一带也就成为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发源地,而且还是所发现的三彩产地中专门烧制三彩器的窑地。

    从唐三彩的出土量来看和考古学家的分析,在唐代唐三彩的产量很大,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这些年来相继发现了河南巩县大、小黄冶村窑唐三彩窑址、陕西铜川黄堡镇窑址、河北内丘的邢窑和四川省邛崃县尖山子窑,这些都是唐代专门烧制唐三彩的窑址。

    此外,山西省考古所在山西浑源县介庄唐代青瓷窑遗址,也发现有唐三彩残片,证明这里也曾烧制过唐三彩。1998年6月至1999年3月,西安老机场建筑工地陆续出土一批唐三彩废弃物、支烧架、陶范及刻有“天宝四载”铭文的残陶。

    考古学家刚初步认为此处很可能是唐京城长安三彩窑遗址。在这些窑址中,窑场规模和产量较大的,当属巩县窑和黄堡窑。两座窑场经过试掘和正式发掘,分别出土上千件唐三彩制品以及大量窑具、模具等。

    就出土文物看,黄堡遗址所烧唐三彩与巩县所出游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巩县器胎比黄堡的不仅白,而且细致;巩县的唐三彩釉质具有乳浊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