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9章 前进(第2/3页)  挽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半。那么这些多余的生铁来自于那里呢,一半来自于南方,而另一半则来自于山西。

    事实当思院和农科院联合研制出全铁犁之后,南方一些商人已经开始有人对此感兴趣了。这种全铁犁造价高昂,每部高达9元,在北方大约只有一些较为富裕的自耕农可以买的起。

    但是这种全铁犁的性能起半铁犁实在是好用的多,特别是适合南方那种肥沃的黏土深耕。南方土地肥沃,亩产远远高于北方,算是平常人家也能买的起一部全铁犁。

    算是一年销售10万把,也已经占去了大明今年十分之一的生铁产能了。而光是江南地区的农户,便不下百万户。显然这种全铁犁的消耗,将会是排在铁路之后的另一个耗铁大户了。

    这也是为什么,唐山煤铁联合公司两次扩充股本到450万元,宫内持有的股份也只达到了41.7%。因为持有联合公司的股东都看好公司的未来前景,不愿意放弃增资和转让的机会。而这些股东大部分都是北直隶的缙绅,他们一时半会之间并不会遇到资金困难,反而因为海河的治理,使得自己的土地开始增值了。

    因此虽然宫内还是联合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是想要完全掌控整间公司,却有些力有未逮。这也是徐省声要把门头沟铁厂的人员分流到联合公司去,有想加强内府对联合公司控制的意思在内。

    听到崇祯的建议,徐省声自然不会反对。随着思院对于铁制机器和零件的研发,他敏感的发觉,钢铁在未来一定会成为大明最为重要的需求。而唐山煤铁联合公司这种前所未有的巨大联合体,必然会赚取到惊人的利润。

    如果崇祯能够听到徐省声的心声,他一定会大大的赞赏一番,这位感觉敏锐的工部局管事太监。唐山煤铁联合公司本来不是为一个农业时代的大明所准备的,农业时代的铁器使用量也用不到这样一个庞大的钢铁生产基地。

    当年遵化铁厂在最为兴旺的时候,不是因为生产出来的铁块找不到用武之地,所以被朝廷认为徒耗资金,一声令下给关闭了么。

    只有当大明开始缓步进入工业时代,这些不断增长的钢铁才会切切实实的转化成物质的财富,而不是一个存在于纸面的漂亮数据。

    对于一个停留在农业社会的大明,每年7-10万吨生铁的产量,已经差不多到了整个社会能够吸纳的限了。如果崇祯不能给这些不断增长的生铁产量寻找出路,那么冶铁业的技术革命,也许变成了后世书籍的一行字,对于历史的进程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如在元代国已经发明了水力织布机,但是没有棉花的大量供应,轧棉机器和纺纱技术无法变革,水力织布机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最终成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发明。

    所以一年前把精力关注在冶铁技术创新的朱由检,现在更为关心的,却是各种铁制品的研发使用。因为他现在终于认识到了,没有市场需求,不会有生产创新。

    向皇帝汇报完了关于煤铁行业的事务后,徐省声便说起了最后的一件公事,“…皇家科学院化学分院在陛下次视察之后,终于有了一个极大的突破。

    他们发现把陛下命名的*通入消石灰后得到了一种白色粉末,这些粉末再溶于水可以去除纸张和花的色彩,他们把它命名为漂*。

    他们经过再次试验后,认为这种粉末可以用来漂白纤维和纸浆,可以把原本漂白棉纱的时间从几个月缩短到几个小时,而且不必再依靠阳光暴晒这道工序了。

    因此如果能够采集到足够的矿石,他们认为可以依靠挑选过的矿石粉末、食盐和浓硫酸共热制取*,然后生产这种漂*。

    根据臣等的评估,虽然漂*的生产成本不低,但是在市场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的。所以臣等以为,可以在天津建立一个工坊,生产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