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1章 参观观摩(第1/2页)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解放后,家庭手工作坊归集体所有,成了村办工厂,村民进厂做工,拿的却是工分。吃的是国家统一发放的统销粮,每月比城镇人均多了五斤的指标。

    生产的丝绸由国家统一调配,集体收入相当可观,工值也是全县最高的,达到了二元,也只是收入的一小部分。

    村集体资产越来越多,新建了厂房、办公楼、学校、食堂等公共设施。

    看到城镇的工人国家分配住房,村里也有样学样,集体出资给村民建住房。

    自五八年农村实行集体,“楼上楼下”不止是口号,也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

    七十年代初,大岳庄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二层的住宅楼应运而起,成了共产主义的样板村,从此享誉全国。

    看完新闻片,接着去参观。广场的南面,就是村里的集体工厂。

    整个工厂占地百亩,每个车间都有通道相连,从蚕茧的分拣到绸缎成品,十多个车间环环相扣,工人全部是自己的村民。

    大岳庄的村支书自豪的说“我们村除了孩子,就没有闲人,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活干。”

    确实如此,村里的老年人,穿着洁白的工作服,围坐在工作台前挑拣蚕茧,边干边唠家常。安逸而祥和,在他们的脸上,根本没有农村老人的那种沧桑感。

    广场的东面,村里的各种公共设施都集中在这里,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卫生室、浴室、食堂、代销店、理发店。

    除了代销店和食堂,其他的服务全部是免费的,不过只限于本村的村民,外来人员按照国家标准收费。

    最引人瞩目的是活动娱乐室,和村支部一样的三层楼房,前面的广场上,不仅有篮球架,网球场,竟然还有个足球场地。

    楼房内主要是一个个的活动大厅,乒乓球室的乒乓球台就有十多个。棋牌室的桌子上,摆放着象棋、军旗、跳棋和纸牌。

    图书室内大部分是丝绸制造技术的书籍,一排排的线装古书,无声的诉说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传承。

    三楼是透明的玻璃拱顶,奢华的室内游泳池占据了整个楼层。笔直的泳道,蔚蓝的池水,洁白的躺椅,使得悠悠一阵恍惚,好像重新回到了后世。

    别说韩屯村的人了,就是李专员也是一声惊呼,援朝感叹道“李书记,比咱们临水的游泳馆都好。”

    陪同的县委办同志也说“大岳庄的游泳池,在我们地区也是最好的,是国家游泳队帮助援建的,据说是比照世界标准建设的。”

    大岳庄的村支书给大伙解释“我们丝绸厂的废水温度高,正好供给游泳池和浴室使用。”

    李专员听完就对韩玉林说“老韩,回去我再给你们村垫五十亩的村台,你也把大岳庄的先进经验带回去,建设好村里的公共设施。”

    没等韩玉林说话,韩屯村跟来的群众代表齐声回答“李书记,您只要帮俺们把村台垫好了,让俺们建啥俺建啥。

    以前觉得俺们韩屯村就是最好的了,出来才知道自己眼光短,大岳庄这样的才算是到了共产主义。”

    石庙村的石书记拉着那俩队的队长,跟着提要求“李书记,您别忘了俺们村,他们俩队把钱都准备好了,垫好村台就扯电。

    俺们村里没积累,他们这俩队有,可垫村台这样的大工程,光靠他们自己可不行,还得您给帮忙。”

    那俩队长倒是同心,赶紧表态“看了大岳庄,俺们回去也想建个工厂,李书记您得帮着把盖工厂的地基给垫起来。”

    李专员高兴了“好,你们这趟是来对了,思想这就有了转变。垫地基的事归我,建工厂你们找援朝,他抓经济内行。”

    那俩队长更高兴“李书记,有您这句话俺就放心了,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