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 轮到咱露脸了(第1/4页)  春秋小领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轮到咱露脸了
    中军传来军令催促赵武一个翻身跳下巢车他脚不点地的窜上自己的战车先拿起盾牌拎起长槊想了想又将长槊插回车身取下弓来催促御戎武鲋:“左军左矩出击。”
    赵武所在的左路军这一击是制胜的关键晋国全军都在观望着左路军的出击军鼓声中左军动了——晋人称左军为“启”由于左路军(启)通常是倒数第二波投入战斗所以它的攻击也一定在“先驱”军后面。当左军投入战斗时意味着决定胜负的时刻到来随后将投入“殿后军(后劲军)”发动最后一击——所以左路军常常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赵武的出击令传出“彻头”的林虎兴奋的嚎叫起来他在战车上跺着脚催促自己的战车加快行驶。
    这一个“十彻”恰好是两个旅赵武的两千甲士身披银亮的全身甲听着长槊缓步前进每彻的虎贲(士官)一边走一边大声喊着:“稳住稳住左右看齐不许超乘(超越战车)。”
    军鼓急催因为林虎的高速前进第二彻已经与“彻头”脱节鼓声催促他们加快前进步伐。虎贲在鼓声中大喊:“跟上鼓点跟上鼓点别掉队!”
    银亮的甲士完全展开像一道翻卷的巨大潮水这些赵兵与春秋惯常的甲士不同。春秋甲士一般双手持戈或戟不会携带盾牌。赵氏的甲士装备精良不仅一手持盾另一手将长槊夹在腋下呈格斗状态而且他们背上还插着两把武器:一柄战斧、一把“断”剑。
    随着鼓声的加快他们开始助跑、小跑、奔跑、呐喊冲锋——紧接着第三彻、第四彻开始进入冲锋。
    韩起跳上了赵武右面的一辆战车笑着说:“我俩既没有魏锜的勇猛又没有郤至的技巧但愿我们对面真是只软柿子。”
    对面的楚军排出是“荆尸大阵”这阵法创始于楚武王。
    赵武初次听到“荆尸”这个名字时被吓了一跳这名字好恐怖啊——估计当初楚国就是这意思他们常被人称之为“荆”后面加上“尸”这个词让人觉得阴森森的情不自禁想起现代的“虎、豹、皇、霸”之类的名词一样或许楚人如此命名就是觉得这名字够威够力能让敌人一听丧胆。
    出于对“荆尸大阵”这名字的兴趣赵武特地找齐策打听了一下想知道这阵型是否有什么效果叠加比如眩晕中毒伤害加倍等等但等到齐策一详细解释赵武乐了——原来他是个山寨货。春秋时代的山寨产品。
    这“荆尸大阵”名字很恐怖内容不新鲜它就是把当前流行的“五阵”各部队全重新命名换上了自己的称呼就此成为“山寨五阵”——比如“前锋军”列国统称“先驱”楚国人改称“前茅”并以茅为标帜。因为楚军“前茅”都选用猛士故此“名列前茅”在楚国就成为勇猛的代名词。
    另外生性浪漫的楚国人还把指挥中心所在的中军(列国统称为“申驱”)改称为“中权”列国通称为“启”的左翼部队楚人称之为“左追蓐”右翼军被通称为“胠”楚人改称“右辕”。至于殿后的后军列国称之为“大殿”、“殿后”楚人则改称“后劲”——“后劲”主导最后一击故此最后一击乏力就被称为“后劲不足”。
    看完楚军排列出来的阵势赵武大声笑起来:“放心吧你老爹是只老狐狸他要不拣软柿子捏他就不是韩伯。”
    这时头“一旌”的“彻尾”刚刚启动助跑还没有切入敌阵他们陡然发出一阵欢呼。
    赵武的战车在行驶他纳闷地想凑近观看赵氏传令兵单骑走马跑过来兴奋的面红耳赤:“主上我对面是楚国联军主力是郑军与蛮族——郑国国君(郑成公)逃跑了他还没跟我们接触就调转马头逃跑了。”
    夕阳西下郑君跑路了!
    赵武兴奋的跺脚:“没想到我的春秋第一仗竟然是跟人比赛长跑……嘿嘿嘿跟我们赵军比跑路看我跑不死他。对面既然是软柿子别辜负了韩伯一番心思传令:把这些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