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0章:给个青史留名的机会?(第1/3页)  我在春秋做贵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臣与族人连日勘探乃知此处河床虽广极深处不过八米极浅处约有四米。”
    “若施以宗子填石之法立桥墩极易便是修建石桥亦可。实是建桥绝佳之地。”
    前一句是窦朔讲的。
    后一句则是公输班补充。
    得到这样的消息智瑶当然高兴哪怕是十分信赖窦氏和公输氏该去实地观看探勘的程序一样不能少。
    公输氏和窦氏觉得修桥的绝佳地点正是“棘津”只不过当地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名字。
    这里距离“濮阳”约有百里之远倒是离“沫”不足三十里。
    智瑶不是在冬季的冰雪季节到来要不然站在远处的山头看向“棘津”的话能看到周边环境看上去就像是一匹奔驰的白马。
    想来以后“棘津”被改称“白马津”正是因为冬季景色看似白马的关系?
    窦氏在勘探河床的时候调来了船还有着数百架的舟。
    船当然是从“戏阳”调来水手也是那边借调智瑶乘坐其中的一艘观看窦朔实际探测水深一个白天忙碌下来确认之前的探勘数据没有出错。
    “班以为可建牢填之砂石以船运至河中吊之入水……”公输班反正就是被智瑶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了。
    所谓的牢其实就是一种沉箱。说白了就是用木头打造固定框架里面再填上砂石。
    智瑶听公输班那么一说可算是记起来还有另一种围堰法。
    后面公输班越讲越多说得智瑶一愣一愣的。
    智瑶完全听完才听懂公输班说的就是沉箱法、围堰法和打桩法的一种结合要先围堰堵住不让水漫入再在四周砌上巨石随后中心充填进入足够的泥土并且还要一再夯实随后再运来巨木打桩成为桥墩。
    听完的智瑶不得不赞叹果然只要给古人打开一种思路他们很快就能举一反三乃至于想出靠谱到不能再靠谱的方桉来。
    “需以劳力多寡?”智瑶问道。
    公输班立刻答道:“凿石、转运、伐木修桥五千足矣。”
    修桥这种工程就不是人越多越好更重视的是技术工人。
    幸好智氏有搞过一次大型的水利工程还真不缺相关的技术人员哪怕没有两千人那么多识字为前提学什么都会更快一些边学边做更容易上手。
    那么修桥的整体劳动力不用太多等于不会耽误在“邯郸”以东进行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智瑶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棘津”处在魏氏封地边上并且距离宋国也只有百里左右。
    至于说就在“沫”边上这种事情。卫国提前变成一个袖珍型的诸侯国他们能干嘛呀?
    “魏氏在‘虎牢’设卡收过路费等这边的桥梁建设完毕我也设卡收费不过份吧?”智瑶确认了建桥的可行性不由开始进行畅想了。
    历史上位于“棘津”的桥梁到底是谁修建没有相关的文献记录倒是能够确定是桥梁与渡口并持的操作方法。
    智瑶回到岸上说道:“若此处便于修桥还需窦氏查勘仔细连同两岸桥梁多多益善。”
    一条桥是修还不如趁着机会再多加几座免得只有一座桥在以后拖慢兵力的调动。
    在场的人听了大受震撼。
    类似的工程周王室搞过一次结果一吹就是两百多年刚开始还对谁都收费后来被逼着才供人免费通行。
    现在智瑶不止要修一座桥张口就是多多益善闹呢?
    只是吧?人心情激荡说点吹牛逼的话好像也是人之常情。
    公输班跟智朔对视了一眼很有默契地点了点头。
    什么多多益善绝对不存在以探勘的实际情况来看修三条桥是比较可行的切实方桉。
    他们见智瑶那么大方琢磨着是不是能够抛弃掉修建石头与木材的混合型桥梁改为修建石头桥。
    窦朔一听公输班的话赶紧说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