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因为晋国的卿位家族互斗太频繁和严重才有了那种程度的军队。
当然了他们要感谢先辈将晋国塑造成了一个军果主义的国家有了足够氛围与底蕴才有了后辈动辄能拉出那种规模的军队。
看一看齐国他们的人口并不少经济体量比晋国更大从很久以前到现在动用十万以上兵力的次数屈指可数偏偏还每一次落了个大败亏输的下场。
从前能够动辄拉出十万以上兵力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当然是晋国另一个则是楚国。
一开始楚国并不适应这种规模庞大的战争吃了不少亏又一再进行总结才慢慢适应过来几次击败晋军一度获得霸权。
别看吴国之前那么风光有几次动用十万兵力的例子他们在伍子胥死去之后孙武也离开吴国其实已经没有人能够有效地将十万大军的作用发挥出来。
说白了就是能力有限指挥起来无法将军队调动起来运用在合适的位置去发挥他们的作用。
能力不足的话十万大军实际起到作用的也许只有一半不到剩下的那一半在当看客。这种事情不是在搞笑相反因为指挥官能力不足而屡见不鲜。
智瑶邺发现了自己带兵能力的极限超过八万就有一种应接不暇的错乱感知道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用来进步。
那还是有足够合格基层军官的条件之下要是没有那一批基层军官保持旧有的模样智瑶指挥三四万就该手忙脚乱了。
什么旧有的模样?就是以“士”为骨干配上一定数量的“徒”去带动征召来的“羡”呀。
所以魏氏从某种意义上看来很厉害他们没有像智氏大规模培养基层军官还能玩得动大兵团作战。
智氏再一次进行征召分为两个区域进行集结。
晋国中部的“黄父”是一个集结了两个“师”的兵力。
有三个“师”兵力的规模在“濮阳”完成集结。
他们进行集结得时候智氏在密切注意魏氏和韩氏有没有什么新的动作。
比如说魏氏和韩氏也跟着下达新一轮的征召令或是已经集结起来的军队向哪里进行运动。
还是那一一句话智氏认为魏氏或韩氏的动作对自己存在威胁魏氏或韩氏也会看见智氏有所举动认为对自己产生了威胁。
只允许智氏有大动作不允许魏氏或韩氏感到紧张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且不论魏氏或韩氏有没有想要对智氏做点什么的意图他们发现智氏进行新一轮征召之后智氏完成集结的总兵力竟然超过十三万的数量!
那可是十三万的大军比绝大多数诸侯治下的总人口还要多得多!
不过有上一次智氏集结五十来万的军队例子在前今次集结十三万好像动静不算太大?
那并不一样!
上一次智氏集结五十万左右的大军分散在智氏封地的各处能够有多少拉出去作战也属于未知数吓唬人的意义更浓一些。
这一次集结起来的十三万大军看他们的集结地点再相应的物资准备明显能够拉出去野战。
“魏氏大军南向看似进逼‘新郑’。”
“韩氏大军亦是开拔向西出‘少梁’进逼白翟疆域。”
所以是魏氏和韩氏看懂了智氏再一次集结兵力是什么意思用行动来给出回应?
也能理解为魏氏和韩氏明白智氏已经做出提防认为没有把握之后放弃了原有的勾结改爲执行另外的方桉。
不管是哪一种纯粹证明了拥有足够实力的重要性。
换个说法要是智氏除了已经集结起来的九万大军之外没有能力再集结出另外的军队魏氏和韩氏根本不会有多少顾虑。
孙武说道:“魏氏于‘虎牢’仍旧屯兵两万韩氏在‘韩’屯驻两‘师’皆是防备与我。”
如果魏氏和韩氏真的不防备智氏才叫智瑶觉得不对劲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