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五十二节 朝鲜之战(1)(第1/2页)  我要做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义纵统帅的大军高唱‘无衣’开进襄平。
    跟从长安出发时连带民夫也才三千来号人不同。
    义纵这个护濊都尉一路进军途中不断的抽调当地的郡兵加入远征军。
    从赵国义纵带走了赵国最精锐的一支千人骑兵以及两千多弓弩手在燕国义纵也不含糊带走了驻扎在蓟城的三千燕兵。
    途中更有无数英雄好汉豪杰壮士良家子弟自带干粮前来投奔。
    其热烈程度甚至超越了今年在长安举行的考举。
    义纵从萧关一路走来走到襄平的时候他的队伍已经滚雪球一样的滚成了足足两万人的大军。
    其中从各地抽调的郡兵和民壮加起来才不过一万人。
    剩下的人马全是沿途投军的各方好汉。
    这些好汉虽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也基本不熟悉。
    但进了军队后并没有什么乱糟糟的事情发生。
    他们就像一滴滴水珠一般从四面八方汇入义纵的大军之中短暂的熟悉后立刻就融入了大军。
    现在由这些人组成的汉军队伍至少在队列和秩序上已经不输于一般的汉室郡兵。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
    是因为汉室长久以来秉持的是‘士不教不得征’政策。
    在基层汉室地方的亭、里、乡、县、郡五级行政单位每年都会在冬天组织地方的民兵进行军事训练。
    而且北地民风彪悍民众普遍好武甚至以武立家。
    假如说南方的齐鲁地区地主豪强是以诗书耕读传家自豪那么这北方的地主豪强那就基本都是军将世家。
    社会风气普通推崇尚武。
    基本上在北方哪怕只是个普通的自耕农大抵都懂基本的军事技能。
    而地主豪强子弟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更重要的是依照汉律规定年满二十三的男子需要服两年义务兵役。
    一年在长安卫戍一年在地方或者边关。
    这条律法在承平的南方已经渐渐松弛。
    但在北方因为匈奴的威胁却被严格执行。
    换句话说来投军的各路好汉不是曾经在军队服役过就是准备去服役的准军人。
    这也是为什么匈奴人每次入侵都发现原本某地只有千人驻军的城市瞬间拉出来了数倍的武装力量。
    越往汉地深入这种情况就越普遍越多。
    老实说假如不是义纵严格把关拒绝了无数自带干粮想来投军的各路好汉那么他现在麾下军队的数量恐怕要膨胀到十万这个数字……
    这并不夸张……
    当年太宗孝文皇帝御驾亲征平定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过程中从四面八方赶去投效君王报效国恩的各路好汉的人数几近十余万。
    而严格要求之下的兵源素质自然是相当出色。
    几乎所有投军的好汉都是身高七尺以上膀大腰圆且能熟练使用各种武器的壮汉。
    当这支军队走到襄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磨合。
    整支军队以羽林卫为骨干队率、司马一级的中层军官基本都是羽林卫出身。
    义纵通过这种方式控制整个大军如臂指挥。
    大军入城之后义纵就毫不客气的把襄平县的郡守衙门拿来当自己的指挥部。
    辽东郡的郡守和郡尉现在全部出缺因此实际上负责辽东郡郡中事务的是郡都王显。
    义纵入城后立刻就将王显叫到郡守衙门议事。
    王显是积年老吏了。
    太宗孝文皇帝中元六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辽东郡郡都。
    所谓郡都即是都吏太宗皇帝所置权力极大通常代表郡守巡视地方县、乡、亭、里劾举不法膺惩豪强缉捕盗匪查处贪官污吏。
    义纵在来襄平前就已经调查过这位在辽东郡当了十几年都吏的王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