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三章 陇上行(12)(第1/4页)  黜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田地里春耕已经进入后半段但不代表就没了麻烦、
    这三年逃散人家太多黜龙帮夺取两郡的时机又太巧根本来不及重新授田的即便是黜龙军组织了十来万屯田兵也只能在长河、般县、平昌、乐陵这些遭遇过大规模战乱的地方进行大略的集中屯田而且还因为田地纠纷诞生很多执行粗暴的事端……老百姓只认自己耕种了许多年的土地但军队需要大面积连贯的土地。
    这也是很多人越来越推崇窦夫人的缘故她非常善于处理相关纠纷。
    一开始她的那个多是随军家属的营只是帮忙管理安排般县大营的非军械物资转运分发然后张行让她管着那些跟着军队的民间军市后来将大营内组织特定正式军市的项目也交给了她。
    这个时候大家虽然不说什么但都知道窦夫人或者说曹大嫂领着的这个河北军属组织已经承担了一定的切实工作而且那群河北本地的义军军属确实在特定工作上是有别人起不到的效果的也实际上有了一个“高鸡泊妇女营”的说法。
    再后来就是马脸河之后的进军了这个时候这个“营”又开始随着部队挺进负责起了城市的清理然后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了黜龙军跟河北本地人的纠纷处置。
    流民折回城内发现家中田宅被军队占据田地不可能给你只能按照人口在别处另划但宅院却没理由不还……这是有背景的诸如长河县这种遭遇了兵祸的地方不说十室九空三空四空还是有的士兵和军官完全可以换一下毫不费力……但依然有趁机勒索的情形弄得民怨顿起。
    事情折腾出来张行当时的安排就是派柳周臣去以军法巡视但这只能治标部分士卒欲求不满将领也良莠不齐很多军士私底下泄愤般搞破坏谁也没办法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而当时恰好因为长河过于荒废在长河的窦夫人就把这类事情处理的非常出色她们是河北本地人甚至高鸡泊里本来就有很多逃过去的长河人还是军中家属还是妇女之前还给做饭送菜补衣服的谁也很难跟她们为难置气许多类似纠纷包括调整田地的事情到了她们手里反而简单。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单通海的要求下她们很快又跟着部队往东走参与到了渤海那边的接收工作去了单通海后来为她们请功鸣不平也在此事。
    张行也是为此下定决心要给这位窦夫人曹大嫂一个头领位置。
    可是还没完没等到整军完备开个会到了春耕中后段人家又开始主动帮忙调解春耕的细碎工作了。
    之前说了屯田兵占了大面积的成片闲地可与此同时很多地方小片空下来的的耕地却无人敢碰……一是因为种子宝贵没人敢浪费;二是因为担心占了授田以外的田到了秋天会被“黜龙官家”给整个拿走。
    所以河北老百姓宁可一遍遍的把自家的地再去些虫再捡些石子也不在春耕晚期碰那些就在旁边的闲地。
    当此时早就操作熟练也有了些胆量的窦夫人主动提议在明年秋后重新授田前以官府的名义把这些地租给这些邻人取一个稍高赋税的租赋便可……张行自然立即批准于是这些人复又带着一些种子下地来寻这些闲地请转业到地方乡里的黜龙军退伍士卒牵头匆匆立了个一年的官府契约无论如何让这些地给补种些东西。
    崔二郎自然是不晓得此类细碎事情的但是这日上午当他骑着马带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冒着晚春阴沉沉的天气从平原郡再度来到清河后却清晰的察觉到了两郡在春耕上的差异。
    因为这个时候最早耕作的春苗已经开始冒头了视觉上就能察觉到这种差异。
    清河是斑秃的而平原是成片的而且少数斑秃也在补种。
    崔肃臣读书自然是多的当然晓得无论是什么先贤都要强调农业的重要性甚至视为根本故此当日唐皇继承祖帝遗志年逾七十定业终结了白帝以来百十年的乱战史书末尾只用了一句“陇上复多苗矣”便足以让人掩卷叹息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