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6章 和战之间(13)(第1/2页)  铁十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轰隆”一声巨响过后所有围观的人物都从掩体中跳起来然后迸发出激动的呐喊声:“好!”
    这是美国陆军武器局关于火箭的第14轮测试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同时在德国火箭武器步步紧逼之下美国科学家们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终于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研究成果以这次试验成功为标志罗伯特戈达德教授主持开发的美利坚1号火箭原型已在最近10次试射中成功了8次而且最后6次全部成功基本达到了技术参数与飞行指标完全可以通过正式验收了。
    不过美国火箭是成功了戈达德教授却终于支持不住了在试验成功的现场他的躯体重重地倒了下去。
    “教授!”人们呐喊着冲上去却再也无法挽他的生命。
    为了尽快追上德国水平弥补美国在火箭领域的差距戈达德教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不惜抱着病躯超负荷、连轴转工作他在工作岗位上昏倒过数次虽然每次都让人抢救了来但这一次却再也挽不了。而在医院急救中心医生对着众人都是摇头:“我已提醒过教授多次他不能再这样持续工作但很显然他没有听进去。”
    1945年4月6日世界火箭先驱、美国火箭领域学术权威罗伯特戈达德教授与世长辞相比历史他早走了4个多月但比起历史上默默无闻、无人问津的结局现在他至少可以含笑九泉。
    在参联会汇报会上冯卡门介绍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火箭已初步具备了实战能力不过与德国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另外巡航火箭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经过对橡树岭现场残骸的搜集我们了解到更多东西大概10月份可完成第一批原型设计。”
    实际上v1导弹比v2技术难度低得多对v1的特征卡门等人是早就了解的要仿效v1美国很早就能拿出成品不过戈达德教授并不认为v1是一种成熟产品卡门持有类似的观点他们决心直接上技术难度更大、飞行速度也更快的巡航火箭(类似德国v3)当时曾信心满满地希望左右开弓不过现在看来时间还不可能这么快。
    “现在美利坚1号火箭大概有多少能力?“
    “可载荷500公斤的弹头飞行320公里左右圆概率误差在20公里”
    “德国人呢?”
    “800公斤左右的载荷1200公里以上射程圆概率误差将近10公里。”
    众人听了有些皱眉虽然大家都不知道这些数字背后代表着什么但数字上的差异显然让人很不愉快。
    麦克阿瑟迟疑地问道:“我们什么时候可达到德国同等水平?”
    “可能还需要1218个月时间火箭射程延长并不是光靠做大体积、增加推进剂就可以实现的增加推进剂会加重导弹重量而且会加大控制难度就像造飞机一样要想速度快就要配高功率发动机但发动机功率一大体积必然增大、重量必然加大反过来又会影响气动结构与外形会拖累速度。”卡门介绍说“戈达德教授提出了多级火箭的设想我认为在理论上是完全行得通的德国人的新火箭也是采用这种方式这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能收获成果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时间不能缩短么?”
    “基本上很难当然我们还有个简化的、投机取巧的办法缩小弹头爆炸部重量但这样就没有任何意义一枚能飞1000公里却只能带50公斤弹头的火箭一点杀伤力都没有最多只能有个心理安慰。”
    杜威点点头:“科研项目还是要脚踏实地地来。虽然我们火箭技术还差一点距离也近一点但至少也有了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我已提名授予罗伯特戈达德教授总统勋章和国会勋章表彰他为美国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我现在迫切地希望火箭能投入实际作战用猛烈的爆炸声告诉德国人这世界上不是只有他们才能玩火箭!”
    卡门有些愕然但还是下意识地点点头。
    “5月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