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三章 1944:捷与闪电(24)(第1/3页)  铁十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1938年德国发现核裂变现象后日本学界同样注意到这一划时代的信息著名物理学家仁科芳雄在1939年提出将新发现进行军事应用的可能性。次年日本陆军经研究认为制造原子弹切实可行东条英机于1941年5月批准陆航递交的“制造铀弹报告”指派仁科芳雄带100多名学者进行研究该计划以仁科芳雄名字的第一个字命名称“仁计划”。日本海军不甘示弱第二年也实施核开发项目并以“原子裂变”英文单词“fission”首字母命名称“f计划”由京都帝国大学提供支持负责人是物理学家荒胜文策。
    1943年仁科芳雄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研究但日本缺乏实验需要的铀原料便在日本、朝鲜、满洲各地寻找铀矿然后又向德国寻求帮助。德国对此不能明显拒绝否则就是告诉日本自己在开发原子弹并反对日本研制——这会影响日德合作但霍夫曼也不想加快日本的研发进度便采取了折中办法告诉日方欧洲铀矿石不多德国已拿来自己研究目前比属刚果有铀矿石对其他国家德国严格限制输出日本作为盟友不在此列不过没有现货要等几个月才能提供给日本价格索取也不贵。
    日本选择了等待最终在10月份顺利拿到了几百吨铀矿石这让日方非常满意连忙运回国研究了今年日本打下印度后又在当地发现了铀矿喜出望外地加以开采很快连上海黑市都能买到铀矿石。
    上海黑市此时赫赫有名只要能拿出硬通货各种各样的东西只要不是太离谱都能搞到重庆、延安、南京当局经常在上海购买急需的药品和小批量军火物资甚至还能买到航空发动机、反坦克炮等中国方面根本生产不了的东西至于无缝钢管之类根本就是小意思日本对此都睁眼闭眼——很多其实是日本自己放出来回笼资金的。
    除了实物上海黑市最有名的还属情报交易形形色色人群在上海参与情报买卖中国三派、美、苏、日都在里面插手翻江倒海德国和意大利在上海同样派驻了不小的力量上海街头巷尾经常会莫名其妙死人这些多半就是情报员和线人其谍战之惊心动魄堪称世界一绝。远远超过
    目前制约日本的问题不是矿石而是技术、设备和资源到12月份日本还从德国手里买到了重水和2套浓缩铀分离装置仁科芳雄计算后认为制造原子弹需要耗费日本十分之一的电力与二分之一的铜(他低估了电力需求但高估了铜的需求)并推测德国、美国甚至苏联一定已启动了原子弹研制且进度比日本更快对启动浓缩铀并试制原子弹工程跃跃欲试。
    当然有个固有体制问题没法绕开:陆海军核计划此时还是各自运作没有协同更谈不上合并——这件事情没石原莞尔和堀悌吉等大本营大佬坐下来谈根本摆不平。石原莞尔对核武器开发异常热心他很早时候便设想有一种“怪力光线”武器突然出现从而改变甚至结束战争再加“仁计划”比“f计划”进度靠前便提出由陆军主导、大本营统筹对此堀悌吉也答应了可随后陆军提出经费不足希望海军承担80%以上的费用并保障从德国得到其他技术、设备引进这要求就让海军方面接受不了哪怕堀悌吉答应海军其他人包括山本在内也有想法事情一直僵在这里松田千秋作为堀悌吉的心腹对整件事非常清楚——海军中知道这件事的人不超过10个。
    不过在松田千秋看来这件事未必没有转机接下去的夏威夷战略要引入很多陆军力量不妨作为谈判筹码和陆军谈所以他才提起了这两个计划。
    闻听此言一直胸有成竹的堀悌吉罕见地沉默了半天后苦笑着摇头:“裂变武器超越了我的理解范畴我到现在都很难相信有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退一步说即便这种武器真有效也不是日本目前能负担的。”
    “我不这么悲观假如两个计划尽快合并、集中研发保证物资和能源供应再从德国获取一点装置和技术我想速度会大大加快也许……”
    “但总归这是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