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一章 ?1944:捷与闪电(2,900票加更)(第1/3页)  铁十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导弹一出场就引发了轰动倒不是大家没见过导弹而是导弹的出场架势有些令人震惊。
    前来观摩的意大利、日本、法国、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五国中除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技术水平差一些外算得上强国的法、日、意政要在知道有火箭这玩意后都已通过各个渠道咨询过本国科学家详细了解火箭的原理和运作机制像日本、法国甚至已下达了研发指令准备生产本国的火箭部队。在日、法、意三国中以日本起步最早、法国底蕴更强、意大利条件最为便利不过他们都比不上英国。
    英国虽没被邀请观摩但其实该国不但火箭技术很强还拿到了一枚v2实物进行参照唯一的不利局面是英国科研队伍被分成了三摊:本土一摊、美国一摊和加拿大一摊。
    真正引发各国政要震动的不是火箭而是火箭载重卡车——一个前所未见、真正的庞然大物。
    这款导弹载重卡车是德国四个顶尖公司联合研制的结晶融运输、起竖、发射三大功能于一体。
    动力系统采用2台man公司生产的大功率柴油机和配套变速箱联合功率1380马力可只单独开启其中一半整套系统被精心安置在减震底座上(和潜艇布置类似)以便减少震动和噪音。满载状态下使用公路运输或空载状态下越野行驶时单台发动机功率即可满足需求只有满载状态越野时才需两台联合工作。最高公路时速60公里/小时最高越野时速25公里/小时满载油料时连续行驶距离达400公里。
    底盘由奔驰和斯柯达两家联手车辆整体长度约24米采用10x10轮驱动空载重量27吨最大满载重量65吨。驾驶室布置非常有创意左右共两个驾驶-乘员舱最多可乘坐12人。两个驾驶舱完全独立中间的凹陷处让火箭尖端正好可容纳在其中。
    所有上层构件包括起竖装置均由亨舍尔公司负责一般采用全自动操作在特殊情况下也可用手动需要4个成年人合作摇动手柄240圈才能把火箭完整地竖直起来。在车体上配备有多套液压减震系统——火箭作为精密设备震动是其天敌。
    实际上这是标准的v4导弹发射运载车因为改进后的v2火箭长度不过只有13米略多弹径104米重量不到10吨摆在上面只有短短、细细的一截根本用不着两个驾驶舱中的凹陷区只有长度超过21米弹径高达19米重量30余吨的v4才正好完美搭配。当然长度再长一点比如超过25米重量超过满载载荷4-5吨的导弹也没关系载重卡车可完美容纳。
    霍夫曼对这种载重车很满意亲自将其命名为“大地勇士”知情人士了解到的内幕是虽然底盘、发动机、构件都是各公司联合开发的但如此拉风的造型、特别是左右驾驶舱分离、中间凹陷的创意完全是元首设计出来的——他画的草图和最终成品除比例外几乎一模一样仿佛曾亲眼所见一般。
    既然是大块头这种多功能导弹发射车的价格也相当辣手整体一共招标生产了20辆研发费用加生产成本一起的总价格超过9000万马克单价高达450万一辆相当于16辆虎式或12辆最新式的虎3即便刨除研发费用单论生产费用也超过250万马克。
    事实上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并不是导弹营所拥有的车辆全部除这些大地勇士之外还有指挥车、平板卡车(运送备弹无发射起竖功能)、官兵保障车(可容纳16人的卧铺车)至于卡车就更不必说全部配套车辆连同发射车一起运作才构成导弹营的全套装备占用了大量编制、经费和吨位。所有导弹突击营都直接隶属于最高统帅部一个营的装备费用比一个1944型装甲师的价格还高。至于官兵素质更不必说70%以上拥有大学文凭。
    整整14辆大地勇士从德国本土启程先通过德意公路到意大利北部的的里亚斯特港口上船然后绕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非洲之角、印度洋过来经受严峻考验后最终在马达加斯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