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五章 中亚攻防战(上)(第1/3页)  铁十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门覆盖伪装的88mm高射炮被安置在一片灌木丛中杂乱的树枝使他看上去与周围浑然一体炮兵们奋力摇动着高低机有经验的军士长趴在雪堆里用望远镜观察着对面俄国坦克的大致距离当对方行驶到一辆被摧毁的欧宝卡车附近时他猛然下令:“标尺1250米钨芯穿甲弹!”
    这辆卡车残骸还是前几天他们放弃在远处的军士长当时特意测量了有关距离作为能在战斗中迅速标定距离的参照物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哐当”一声一发炮弹迅速被推入膛然后击发出去。
    炮兵们看也不看是否命中再次塞入一发穿甲弹第二道命令紧接着来了:“偏左4米!”
    “哐当”一声又一发炮弹被击发了出去“偏右1米!”军士长大喊着让他们迅速击发第三发炮弹因为他发现对方已注意到了本方的存在那门85mm坦克炮已在旋转过来下一秒就有开炮的可能。
    “轰隆”一声第三发炮弹准确地命中车体击毁了这辆is-1坦克跟在坦克后面的红军步兵引起了阵阵骚动就在炮手们欢庆成功时脸色大变的军士长猛然喊出了“卧倒”的口令并第一个将头趴在整片雪堆里所有人都就近卧倒无论下面是雪堆还是泥堆还是别的什么——哪怕是一泡马粪也得趴下去。
    “轰”地一声一发榴弹在他们身后炸响四散飞溅的弹片打得这门88mm高射炮“铛铛”作响但人员却没有问题所有人都感激地朝军士长笑了笑却发现他已猫腰向200多米远的另外一处预设阵地扑去——那里还有门88mm高射炮!所有人立即跟随而去。
    昨天傍晚他们一共有2个炮组分别负责2门高射炮在摧毁10余辆坦克与自行火炮后在敌军报复下出现了减员最终两个炮组合二为一组成混合大炮组但还是继续负责两门火炮。依靠这样顽强的作战方式他们继续扼守着前沿阵地的门户。
    这只是中亚前线激烈交火的简单缩影从12月初开始整整一个红军方面军的兵力将近50万人开始往中亚方向铺天盖地涌入舍尔纳大将根据预先制定的策略构建了根植于中亚绿洲地带的要塞战术。
    在194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里进攻莫斯科失败的德军在大雪纷飞的时机遭遇苏军大举反攻苏军坦克和骑兵部队依仗自己的机动力一再向西快速推进并迂回到撤退中的德军侧翼形成一个个包围圈。当初苏军构建包围圈时胃口极大经常是将数个师甚至军一级德军主力部队全部容纳进去为防止出现全线崩溃、重演拿破仑败退的往事希特勒不得已下令士兵们不许再后退半步就地转入抵抗将部队配置在一些战略要地和城镇周围使其形成一个个刺猬式的“要塞”。
    要塞战术最出名的成功运用就是德米杨斯克包和霍尔姆两次包围圈。前者坚持了4个多月后者坚持了3个多月最终支撑到本方援兵赶来解围。当然失败运用也有历史上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第六集团军那30万人马就没能守住而最后彻底完蛋最终把第三帝国也彻底玩完。
    要塞战术和希特勒的“不许后退一步”的坚守战略一样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但在霍夫曼眼里简单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有失偏颇。执行这套战术的部队肯定会被合围但由于内线作战往往能够牵制住数倍与己方的苏军这要比让部队在严寒和优势敌军追击下陷于溃退要好很多而且还能掩护退到后方的本方部队进行休整便于他们卷土重来。霍夫曼认为这个战术是好是坏取决于一点——包围圈能不能守住以及能给红军多大打击。
    不过这次中亚包围圈显然和前面几次都有所区别早在11月份包括隆美尔在内的高级指挥官便提醒部队有可能遭遇包围的风险总参谋部提出数种解决方案——转移方案、增兵方案、后退方案等等不一而足但霍夫曼最终选定的是原地固守方案。不但如此他还用“海豹计划”这个幌子勾住了隆美尔将中央集团军指挥官换成了舍尔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