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第三次打击(完)(第1/3页)  铁十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ps:今天还有一更不过会晚一些……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看问题是有明显分歧的很多时候甚至截然不同。就放弃列宁格勒这件事华西列夫斯基的解读是出于军事需要——缩短了战线、节约了兵力赢得了宝贵的重整机会而朱可夫的解读是出于政治需要——斯大林同志需要试探一下德国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试探一下国内民众对与德国停战媾和的接受度以及如何看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问题。
    所以朱可夫的结论是斯大林同志即便同意南北两路向心进攻出发点也不是为了将战争继续打下去恰恰相反他在寻找体面而稳妥的媾和之路而华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战术注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会获得采纳。
    就朱可夫而言他其实还有一个最优选择那就是立即利用现有的局势和条件迅速和德军媾和——因为英国人试图媾和的风声也已传了过来一旦英国投降东线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至于美国人他不认为罗斯福有什么反扑能力他们自己至少首先要解决马岛问题。
    实践证明朱可夫的猜想是正确的莫洛托夫用一句“合格的总参谋长”来形容华西列夫斯基就把这种“书生意气”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过就如何媾和斯大林显然还有不同想法否则他也不会置朱可夫的“最优方案”于不顾偏偏选择了次优方案并且还琢磨着打上一仗。
    “对停战这件事基层的同志到底怎么看?”斯大林虽然已从贝利亚手中获取了一些民间的声音但他还是有些不太放心要再找别人印证或落实一下。
    “基层的声音很复杂。”莫洛托夫叹了口气“一部分同志认为战争进展到这个程度红军取得军事胜利的机会极其渺茫学习列宁同志签署第二个布列斯特合约虽然痛苦但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这部分以领导干部、中级以上军官比较普遍;一小部分同志认为战争打到现在我们很困难但敌人同样困难继续坚持的话曙光可能会出现在眼前;还有极少的一部分同志认为不能和敌人签署这种合约但也不能再在这里坚持下去建议将党和国家机构搬迁到远东和西伯利亚去一部分红军化整为零在沦陷国土打游击战——这个策略是借鉴了中国的例子南京政府在丢掉大部分精华国土后不与日本和平更不与日本傀儡政权发生关系而是搬迁至西南地区持续抵抗。”
    按照莫洛托夫的概括:第一种意见是主张学列宁;第二种意见主张学巴黎公社第三种意见主张学中国不过他很巧妙地避开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斯大林把目光转向了伏罗希洛夫后者回答道:“我个人认为第三种不是好办法苏维埃和中国情况不同远东和西伯利亚人口太少甚至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而且经济基础羸弱根本无法长期坚持。而中国的西南地区虽然发达程度比沿海要差很多但差距并未像我们这么大而其人口密度不算低重庆政权在情况最恶劣的时候至少还拥有全国总人口的40%;至于第二种嘛我认为要掌握斗争的策略……”
    所谓策略其实就是指当初列宁如果同意党内多数派与德国硬拼到底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立即就会变成第二个巴黎公社。伏罗希洛夫是斯大林心腹干将之一打仗的水平完全辱没了元帅这个称号但政治力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水平完全超过了大多数人不然最初五大元帅被清洗掉三个另外一个布琼尼现在靠边站只有他还活得有滋有味要是没点水平早就成了内务部的祭品了。
    斯大林点点头伏罗希洛夫的意见其实很明确第三条不是好办法;第二条是死路唯一能选择的就是第一条了。
    “看来大多数同志是赞同第一条办法的……”斯大林慢条斯理地说道“这说明党中央前段时间的秘密行动和决定是得到群众拥护的是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你们是不是这么认为?”
    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对望了一眼又沉思了片刻又不约而同地点点头。
    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