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都清楚法国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关键还在于大战局势特别是印度的危机。对大英帝国来说中东远比非洲殖民地重要得多丘吉尔丢掉中东后还能继续坐在首相宝座上的局面就只透露一个信息:大不列颠精英阶层对丢掉中东和非洲是有思想准备的。
同样法国的行动与后续事态有关精英阶层同样也有预期当皇家海军炮轰法国舰队当英国接纳戴高乐并视其为法国流亡政府代表时当自由法国配合英国占领法国各殖民地时英国就对维希法国有可能的反应是知悉的。按伦敦的如意算盘维希法国外有戴高乐自由法国的针锋相对内有德国的民族压迫一定是难以维持最后肯定是左支右绌完全崩塌。
这种策略几乎要成功了。但剧情忽然出现大幅度逆转:先是英美连战失利丢掉了北非和中东后是法德妥协与缓和(如果称不上和解的话)德国用提前释放俘虏、归还大部分被占领土换取了维希当局的认可得到了残余法国军舰的精华。等德国订单一下真金白银流入法国贝当政府又迁回巴黎时法国的人心向背立即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这不足以决定英国的政策更迭说到底没人关心法国人怎么想当初法国还未沦陷英国方面就干出克扣支援飞机的事这种坑队友的事已不是一天两天早已内化为大不列颠的政治本能。
关键的问题是印度——这颗大英帝国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丢掉印度英国将立即变成一个二流国家所以各方面对此都极为关注。偏偏丘吉尔在印度方面上的决策让人很不放心。他固执己见挑选了很多人反对的蒙巴顿担任印度最高负责人同时又没能说服美国将力量投入到印度保卫战中。
丢掉锡兰已为丘吉尔敲响了警钟还没等他有所反应日军在马德拉斯的登陆又给予了一次重创第三次关键重创是在运河区观察到有大量轴心增援舰队通行所有人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下一阶段对印度总攻的开始。即便印度目前还有将近30万人马美国方面也保证说会游说中国派兵进入战场但无论军界还是政界要人都对前景表示极度悲观特别是吉法德发过来的极度悲观的战况报告让人认为天简直就要塌下来了。
吉法德描述了日德联军攻击力之强海军占有压倒性优势甚至说日军的坦克都比自己要多、要好。这份电报在伦敦引起轩然大波布鲁克元帅等人倾向于认为是真实的或许有一些夸张而丘吉尔认为这完全是虚构的是吉法德一贯以来“怯懦、胆小、动摇”的证明。他振振有词地辩解:即便日德联军真有5-6万兵力光是一个11集团军就有8-9万兵力如何会失败得如此迅速?
到现在为止他还不肯承认会丢掉印度虽然不再坚持说转折点但依然认为大英帝国能够守住印度——印度会成为最终埋葬日本帝国的坟场其他人也不知道他的信心是怎么来的。虽然目前丢掉的领土对印度而言并不致命日德联军在印度的推进也未达到印度的核心地带但很多人认为他已在偏执的道路上走得太快、太远。大英帝国需要一个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首相并不想要固执己见、盲目乐观的领袖更不要一个头撞南墙还死不悔改的胖老头。
所以在艾登和艾德礼上次接触后两党已有一部分人萌发了其他想法艾德礼可代表工党主流艾登代表保守党很大一部分力量按理说两家联合起来足够将丘吉尔赶下台并不需要搞这样的秘密工作和暗中接洽。但问题是更换大英帝国首相从来不是简单的内政事务受制于多方面的制约最关键的是美国因素。
美国一直是支持大不列颠继续抵抗下去的勇气与希望而丘吉尔显而易见就是连接双方的关键人物他不但获得罗斯福的力挺本人也对英美合作进行了长久且不遗余力地推动更换、攻讦丘吉尔会给华盛顿造成这样的印象——英国似乎要背弃英美同盟这个代价大到大不列颠无法接受。无论最后谁胜谁败失去美国友谊的大不列颠注定无法在这个地球上呼风唤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