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大河曲部之战(13)(第1/3页)  铁十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虽然已对形势有了不太乐观的估计但21集团军各军、师汇报上来的实际情况比奇斯佳科夫想象得还要糟糕到上午10点钟两个犀利的装甲矛头已轻而易举地捅穿了集团军的肋部好几个联系不上的师其实已被德国人击溃了他那道愚蠢的就地固守命令下达后更加剧了这个错误:固守意味着被德军冲击到的师面临优势兵力的突击而没受到冲击的部队却不能离开现有防守区域去帮助协助抵抗由于不能准确判明德军突击的方向哪怕友邻部队心有余力也不敢擅自行动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离开阵地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突击的对象万一擅自行动引起全面崩溃则后果更为严重。所有的指挥调动全部依赖于集团军司令部的指挥但司令部并不清楚德军的作战目标下达的命令当然只能抓瞎。
    在失去统一而有效的全面指挥后部队战斗力的发挥就依赖于个体部队的能力现在已不是集团军对集团军的进攻甚至也不是师对师的进攻而是营对营、连对连的进攻德军在分散突击后同样面临指挥体系分散的问题只不过他们优异的战术水平发挥了效率——这也是曼施坦因拟定计划时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他敢用16万围困14万的最大信心。
    僵硬死板的红军指挥体系、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通常遭遇突袭时只会一窝蜂地炸窝即便他们有部分老兵做核心但孱弱而缺乏专业能力的军官队伍依然控制不住部队在这一点上德国军官都是经过正规训练而久经考验的部队中老兵比例又高突然间展开并进行战斗往往出于本能而不完全依仗于统一指挥。如果是正规阵地战16万德军即便有一些兵力优势也不至于快速消灭当面红军但当16万德军与14万红军全面混杂在一起打混仗时战术水平高下立判战斗结果也清楚可知。
    以德军第二波突击部队的第44步兵师为例两个连分散后通过巧妙的侧翼配合歼灭了一个红军营然后汇集成一个战斗群后配合其他营去啃另一个红军营局部优势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而21集团军防线的漏洞也越来越大。如果此刻从空中望下去看战场局势德军的进攻如同墨水渗透白纸一样游刃有余一开始是星星点点的黑色然后渗透并蚕食了白色——虽然不太均匀有深有浅中间还若隐若现地残留着白点最后的发展目标是要将整张白纸都染成黑色。
    在浮桥被摧毁以后正面的德国部队和围绕弯曲部一圈的顿河就构成了对红军天然的包围圈这也是为什么曼施坦因不试图展开兵力沿河构建包围圈的原因只要顿河水域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顿河就像是一条天然困敌锁链特别是弯曲部这个地方面积不大、地势平坦几乎无险可守面临德军装甲突击的红军要么被赶下河要么被迅速消灭根本不用费尽心机去包抄。更关键的是在7-8月份针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战役中顿河弯曲部已让德军包围过12个师的红军所有将领都对这一区域的地理特点熟悉的很。
    朱可夫的头脑比奇斯佳科夫要清醒地多在知道德军舰艇摧毁浮桥并控制顿河关键水域后他立即就判断德军当阶段的整体目标必然是消灭整个第21集团军虽然目前还没有任何人报告该集团军被包围但看着地图上400米宽的顿河围成的天然包围圈他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眉头也皱了起来。
    考虑再三除遵照斯大林的要求严令空军去摧毁河面上相关舰艇外他立即以总参谋部的名义下达了三条命令:
    第一、要求21集团军立即停止进攻收缩防守尽快将已渗透在集团军中的德军挤出去;
    第二、明确已渡河成功的24集团军有关部队脱离加拉宁的指挥转而划给奇斯佳科夫21集团军指挥最大限度增强顿河河曲部该集团军力量并实现统一调度;
    第三、严令顿河上游的西南方面军和顿河下游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加强进攻力度不惜一切代价过河。在他看来在德军主力被吸引在河曲部时其余部队向纵深推进不失为一个好机会——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