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畅所欲言(第1/3页)  大明之帝国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tbagtatbagt“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逃税或少交税的情况会存在,这就需要朝廷制定严密的税收法,防止商人钻空子,并且要认真贯彻执行税收法。比如限制交易价格,就如红木镜,成本三十两,考虑损耗等因素,可以五倍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如超过规定的五倍价格,则实行十税五或更高的税率。如果商人为了少交税,故意报低成本,儿臣觉得不会存在这种情况,前面说过了,限制交易价格,比如香水,成本十两,纳税一两,但可以卖到五十两。如若报低成本,成本五两,纳税五百文,只能卖二十五两,父皇,换做是您,您怎么选”
    弘治帝恍然大悟,朱厚照说完。狠狠的灌了一大杯茶,弘治帝赞赏的看着朱厚照,在他原来的印象中,朱厚照整天贪玩懒惰,没想到他懂得还挺多。
    “那农民卖粮还需纳税吗是算生产税还是经营税”弘治帝继续提问。
    “这个问题儿臣暂未想清楚,不过也有一点想法,粮食是重要物资,农民劳苦,辛勤耕作,儿臣建议一次性纳税就可以了,即是农民缴纳了田赋,卖粮无须再纳税。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避免奸商欺诈,同时储备粮食以作不备之需,儿臣建议由朝廷统一价格,收购粮食。一来可以保证农民利益,二来如遇灾害,朝廷可以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三来可以抑制粮价,防止奸商哄抬粮价”。
    “照儿,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吗”
    “回父皇,儿臣近半年除了学习,闲余时间翻阅古籍思考所得,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父皇斧正”。
    弘治帝赞许的点点头,在这个年纪能想到这些已是不易,再次让弘治帝感慨,弘治帝终是下了决心,扭头对萧敬说“在乾清宫东阁,设太子位,以后所有奏章先由太子批阅后再呈给朕,还有,以后太子参与大朝”。
    弘治帝谈兴渐浓,又问了朱厚照多个时政,朱厚照根据后世经验,结合当前实际情况,侃侃而谈,弘治帝不时的点头,眼中喜爱越是浓厚。朱厚照的很多想法都能让人眼前一亮,提出的解决方案十分契合地解决了当前的难题。
    “照儿,你认为海禁好,还是开海好”谈到最后,弘治帝忽然挥退左右,房间里只剩下父子两人,弘治帝问出了萦绕自己多年的疑问。弘治帝从东厂和锦衣卫获知的消息,大明沿海城市每年都有人私自出海经商,且利润丰厚,弘治帝得知后,一直在思考是否开海,并效仿宋朝设立市舶司进行了管理。
    大明海禁源于朱元璋,明初,由于有张士诚的残党c倭寇在沿海活动,因此朱元璋便实施海禁,“明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便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aanb台的。因为朱元璋的小农意识,这种防备倭寇的海禁理由贯穿了整个明朝。但事实上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海禁就如同虚设,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到民间的私自出海经商。
    而弘治帝翻阅前朝历史时,对宋朝的经济繁荣颇感兴趣,两相比较下,他认为积极发展海上贸易的中晚唐和两宋,沿海经济都不错,也没见海寇的袭扰,也看到了禁海相当于砸了沿海百姓的饭碗。因此,他有心开海,但碍于朝中大臣的阻挠和祖制,弘治帝只好作罢。
    朱厚照诧异望了弘治帝一眼,弘治帝支持开海吗他稍微沉吟,组织语言。“父皇,太祖海禁是抵御倭寇,保护沿海子民”。
    说完,朱厚照不再说话,这话模棱两可,没说清楚海禁好还是开海好。但弘治帝一眼就看穿了朱厚照的心思,低声说“成祖派三宝太监七下西洋,拢共耗费三千多万两,但有数倍利润”。
    朱厚照张大了嘴,历史上对于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事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明成祖耗费无数金钱只为寻找建文帝,没想到竟然有此密辛。弘治帝继续说“仁宗记载,洪熙年间海禁是因为大臣阻挠,主要原因是三宝太监下西洋耗费由国库出资,但收益进了宫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